成立民主政府,就是要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正是民主政府的职责所在,任何人都不应当违背。毕五爷有些气急败坏,这、这个丫头,是老三家媳妇,却背地里偷男人,还要私奔,这不是伤风败俗,让毕氏丢脸吗?
丁麟章道,五爷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香玉是童养媳,这是事实。可是,她男人早在结婚之前,就己经去世,两人并没有婚姻之实,何来偷人之说?再者,香玉和大喜年岁相当,互有好感,属于自由恋爱,何来私奔之说?
一番话,说得毕五爷无法应对。最后,经过多方协调,毕五爷答应不再追究此事。丁麟章又去做李旺财工作,征得他同意,让大喜入赘毕家,解除了毕老三夫妇的后顾之忧。毕老三喜笑颜开,香玉不离家,还白拣了一个儿子,这真是想都想不到的好事。香玉和大喜经历过这番生死磨难,终于修成正果,结为夫妻。
这件事情传扬开来,老百姓议论纷纷,都说共产党了不起,把多少年的老皇历、老传统都打翻了。那些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苦哈哈的光棍汉,那些整天在婆家挨打受骂、吃尽了苦头的童养媳,那些己经心如死灰的寡妇们,都像拨开云彩见日头一般,重新有了追求幸福的冲动,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扔进了一颗石子,激起一波又一波水花。老百姓这才真正意识到,世道怕是真的变了。
①《溧水古今》第六辑 解放前农村借贷关系一瞥 姚华 第73页
②《溧水古今》第五辑 沈师超 谈“东里庄联庄会” 第183页
③《溧水古今》第六辑 解放前农村借贷关系一瞥 姚华 第73页
④《溧水古今》第八辑 抗日根据地内的溧水参政会 青争 第17页
⑤《溧水古今》第十辑 溧水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农业大生产的情况纪实 杨智敏 第29页
⑥《旧社会明觉地区不合理婚姻见闻》 黄学香 第150页
第6章 夜袭
民国27年(1938)2月初,日军为缩短防线,曾经短暂撤离溧水,集中兵力扼守南京城。到4月12日,即农历三月十二日,日本人重新回到溧水。他们分乘十几辆军车和坦克,从南京方向驶来。只见太阳旗鲜艳夺目,钢盔刺刀闪闪发亮,显得是神气十足、耀武扬威。这一路上汽车、坦克轰轰隆隆、吱吱嘎嘎,早将那些老百姓吓得屁滚尿流、到处躲避。到宝塔寺附近,日本人停下来,士兵纷纷跳下车,扛上枪,横成列,竖成行,西人一排,跺着脚,迈着正步,咔咔咔咔,听起来非常整齐,却又显得异常恐怖。一个鬼子挥舞着太阳旗,向老百姓示意。老百姓都被吓怕了,不知道日本鬼子想干什么?有的沿着马路,没命地奔跑;有的跳下路基,往田里钻;还有的朝巷子里逃、往屋子里躲。一个翻译官手里举着洋铁喇叭,一边挥手,一边扯首喉咙高喊,不要跑,不要跑,皇军是来安民的,皇军安民来了!可煞奇怪,他越是这样喊,老百姓越是跑得快。经历过去年11月29日飞机大轰炸、经历过12月4日南京大屠杀的溧水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日本人会放下屠刀,换上一副菩萨心肠?
日本人进驻溧水,在大东门街天主教堂里,设立“大日本金坛联队溧水县警备司令部”,又称“红部”。建立特务机关——日军南京联络部溧水县联络组,专门负责地方行政事务①。特务机关长为吉田太师,成员有沼川好雄、天田参政、铃木一郎等人。原先,当地人在大东门城墙两边,修筑连片住宅,约二、三十户左右。日本人进来以后,便将城墙两边民宅全部拆光,把老百姓全部赶出去。用拆下的砖块、石料和一部分土坯,加高加固城墙。从南门经过大东门,一首到小东门,在原城墙基础上又加高三尺以上。日军还在大西门外,修建砖窑,专门烧砖,将砖块运上城墙,修建哨兵掩体工事。
他们还强迫民工日夜劳作,在城墙前面横向挖掘数条深达数尺的壕沟,如果发生战斗,这些壕沟可以起到延缓和迟滞部队进攻的作用。还有意将城墙外沿石头拆掉一块,作为瞭望孔和机枪射击口,将大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全部关闭,只留下南门、北门和一个不定时开放的小东门,供百姓出入往来。白天开放,晚上关闭。城门口有鬼子岗哨和炮楼,城外是护城河,城墙上有铁丝网和探照灯,夜里头还有人巡逻打更,将县城变成了一座军营。紧接着,他们又在公路沿线的柘塘、洪蓝、方边、徐溪桥、中山庵等地相继构筑据点。
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人在溧水驻军及据点分布情况如下:
溧水县城。民国27年(1938)4 月,日军驻金坛联队第三大队再次占领县城,共有驻军500余人。当年秋,驻南京日军宪兵司令部白下路分队,派遣一个小队进驻溧水县城,驻大东门庄家房子,即今日盐仓巷巷子口,后来又迁至小西门尼姑庵。到民国28年(1939)春,溧水县成立自卫团总团,统一管辖全县各区自卫团,首属武装40余人,住南大街,即今日机关幼儿园附近。后来,县自卫总团又与汪精卫政权的警卫师派驻溧水一部,合并改编为溧水县保安大队。保安大队下设六个中队,共有300余人。第一中队驻县城,其余分别驻扎在乡镇的各个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