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村头就热闹起来。
李婶指挥妇女们把刚蒸好的山楂糕装盒,王大爷赶着装饰一新的板车来回溜达,车上挂满了用彩纸包好的山楂。
姜晓圈爬上梯子,给村口的大喇叭系上红绸,突然听见下面传来惊呼。
“晓圈,快看。”
姜晓妍指着远处,两辆印着“县电视台”字样的车正扬起尘土驶来。
姜晓圈手一抖,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幸好二柱子眼疾手快扶住梯子:“稳住,全县的目光都要聚在咱们村了。”
记者们一下车就架起设备。
扛摄像机的大哥扫了眼西周,笑道:“听说你们要办山楂文化节?咱们先拍些筹备花絮,重头戏留到正式开幕。”
老支书挺了挺胸膛,把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领口整了整:“没问题,先拍我们布置场地,晓妍晓圈,你们带着记者去后山。”
姜晓妍攥着讲解稿的手心全是汗,姜晓圈悄悄往她兜里塞了块红糖:“别怕,就当给村头唠嗑的老少爷们儿讲故事。”
他转向记者,露出招牌笑容:“我们带您看看最有特色的许愿墙,很多情侣会在这里留下爱情誓言。”
拍摄间隙,女记者拉着姜晓妍聊天:“听说文化节的点子是因为你们俩的恋爱?能详细说说吗?”
姜晓妍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刚要开口,姜晓圈突然接过话头:“是这样的,那天我在山楂树下...。”
他绘声绘色讲起告白经过,末了还晃了晃无名指上的红绳:“现在全村都盼着我们办婚礼呢。”
这边话音刚落,远处突然传来惊呼。
众人转头,只见二丫举着个掉了漆的铁皮盒。
盒子里金灿灿的硬币在阳光下晃眼:“又有人来众筹了,隔壁村的刘婶听说电视台来了,特意让她儿子赶牛车送钱来。”
老支书接过铁皮盒,声音有些发颤:“好,等文化节办好了,咱们抬着锦旗挨家挨户去道谢。”
他突然一拍脑袋:“坏了,梦蝶,你赶快派几个后生去村口的供销社借台收音机,放样板戏迎接。”
暮色降临时,电视台的车缓缓驶离。
姜晓妍看着车尾灯消失在山路上,突然拽住姜晓圈:“你刚才是不是故意抢我话?”
姜晓圈嘿嘿一笑,从怀里掏出片压平的山楂叶,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字:“怕你紧张嘛,你看,我把咱们的故事都写在叶子上了,等文化节挂到许愿墙上。”
柳梦蝶举着竹竿调整悬挂的灯笼。
纸面上手绘的山楂图案在光晕里轻轻摇晃:“都把油灯往这边挪挪,县剧团的车还有半个时辰就到,可别摸黑把人迎进来。”
她话音未落,李婶就端着刚出锅的山楂糕小跑过来,瓷盘边缘还腾着热气。
李婶揭开笼布,酸甜香气顿时弥漫开来:“尝尝新配方,我往里头加了点桂花蜜,保管记者和剧团的同志喜欢。”
二丫踮着脚伸手去够,却被柳梦蝶拍了下手腕:“先装车,等会儿给客人当茶点。”
村头大槐树下,老支书正和几个汉子组装临时搭建的欢迎牌。
他眯着眼指挥:“把山楂文化节几个字再描粗些,得让车上的人隔着老远就能看见。”
姜晓圈突然从树后冒出来,怀里抱着捆麻绳:“后山许愿墙加固好了,不过有块木板裂了,我去仓库再找块新的。”
他刚要走,姜晓妍就举着个铁桶追上来,桶里装满用彩线缠好的山楂核手链:“顺便把这些挂到许愿树上,记者肯定要拍特写。”
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二丫带着小姑娘们举着自制的彩旗冲在最前面,彩绸在夜风里猎猎作响。
剧团的大巴车刚停稳,老支书就迎上去握住团长的手:“可把你们盼来了,快进屋喝口热山楂茶。”
团长摘下墨镜,目光扫过挂满灯笼的街道:“不急,先带我们去看看演出场地,得抓紧时间彩排。”
他身后的演员们纷纷跳下车,有人抱着琵琶,有人扛着长枪道具,还有位扎羊角辫的姑娘怀里抱着个竹编鸟笼。
姜晓妍凑到姜晓圈耳边小声问:“那鸟笼也是道具?”
话音未落,鸟笼里突然传出清脆的啼鸣,惊得众人都笑了。
姑娘晃了晃鸟笼:“这是报喜鸟,演《红梅赞》的时候要用到。”
在去后山的路上,团长突然停住脚步,仰头看着漫山遍野的山楂树。
他一拍大腿:“这片林子好啊,明天我们加个即兴节目,就在山楂树下唱《东方红》。”
深夜的村委会里,灯光依旧亮着。
姜晓圈和沐景琛蹲在地上摆弄胶片相机,这是从隔壁村借来的宝贝。
“光圈再调小些,拍夜景得...。”
沐景琛话没说完,姜晓圈突然拽走相机:“等等,拍李婶她们。”
只见,十几个妇女正围坐在一起缝制文化节的彩旗,煤油灯下,银针在红绸上穿梭如飞。
“咔嚓。”
快门声响,惊得李婶抬头:“拍这个干啥?”
姜晓圈晃了晃相机:“这叫记录历史,等文化节办成功了,这些照片能挂到村史馆里。”
姜晓妍抱着刚写好的主持词来找姜晓圈,稿纸上还有被油灯烤焦的边角。
“让我们以山楂为媒,共赴这场春天的约定。”
她轻声念道,突然打了个哈欠。
姜晓圈接过稿子,顺手把她散落在额前的头发别到耳后:“去睡会儿吧,明早还得早起。”
“你不也没睡?”
姜晓妍戳了戳他熬红的眼睛。
远处传来公鸡打鸣的声音,混着此起彼伏的狗吠。
姜晓圈揽过她肩膀,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等太阳升起来,咱们的文化节,就要真的热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