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御花园那场看似随意的“巧遇”之后,夏炎回到养心殿,便立刻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他心中清楚,与林楚楚的初步接触还算顺利,但想要真正让她为己所用,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引导”。
而他最擅长的,便是通过“编纂历史”,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一次,他要为林楚楚“量身定做”一位足以让她产生强烈代入感和崇拜之情的“历史偶像”。
【史书编辑器】再次在他脑海中展开。
夏炎凝神静思,前世诸多贤后良妃的形象在他脑中一一闪过:长孙皇后的贤德、马皇后的简朴、孝庄太后的智慧……
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开国贤后”这个身份上。
既能与太祖夏启元的光辉事迹相联系,又能为林楚楚树立一个辅佐君王、母仪天下的光辉榜样。
“既然林楚楚姓林,出身书香,那这位开国贤后,便也姓林,同样才情横溢,出身名门……”
夏炎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开始了他新一轮的“创作”。
他为这位虚构的“开国贤后”取名为林婉清,字徽音——取“徽美之音”,寓意其贤德美好的声名。
在夏炎的笔下(或者说,是意念之中),《太祖与开国贤后林婉清轶事》一篇篇鲜活地呈现出来:
有《微末相识,慧眼识龙》,讲述林婉清如何在太祖夏启元尚是布衣之时,便看出其非凡气度与远大抱负,不顾家族反对,毅然倾心相许,并以其家族财力暗中资助太祖起事。
有《红袖添香,智囊内助》,描写在太祖征战西方、屡陷困境之际,林婉清如何凭借其过人的智慧与冷静的判断,为太祖分析时局,献上锦囊妙计,甚至在关键时刻亲自出面,游说地方士绅,筹措粮草,安定后方。
有《母仪天下,六宫楷模》,记载太祖登基之后,林婉清被册封为皇后,她不骄不妒,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公平对待六宫嫔妃,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太祖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专注于前朝政务。
更有《烛影摇红,帝后情深》,细腻地描绘了太祖与林婉清之间深厚的夫妻情谊,以及林婉清时常以史为鉴,温柔劝谏太祖勤政爱民、体恤百姓的感人场景。
在这些“轶事”中,夏炎还特意加入了许多强调“女子之才在于德行与智慧”、“后宫安宁方能国运昌隆”、“警惕外戚干政,提防牝鸡司晨”等观点,既符合古代贤后的主流价值观,又能微妙影射和批判当下皇后严茗儿的骄横跋扈与严氏外戚的嚣张气焰。
这些“轶事”,夏炎都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触写就,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细节丰富,再配上【史书编辑器】模拟出的那种古籍特有的泛黄纸张、娟秀字迹和模糊的仕女图、宫廷生活图等“插画”,简首就像是一部失落己久的皇家秘史残卷。
编纂完成后,夏炎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
接下来,便是如何将这些“精神食粮”,“精准”地投喂给目标人物了。
他召来赵德,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赵德领命而去,很快便在宫中挑选了几位年事己高、平日里就喜欢给小宫女小太监们讲些“宫中旧闻”的老宫女,以及一些平日里消息灵通、嘴巴又甜的小太监。
赵德将夏炎“整理”出来的《太祖与开国贤后林婉清轶事》的节选片段(自然是隐去了“创作”痕迹,只说是从某些故纸堆里“发现”的“皇家秘闻”),让他们熟记于心。
然后,便让他们以“私下闲聊”、“夜话解闷”、“床头故事”等各种看似不经意的形式,将这些关于“太祖与贤后”的动人故事,在后宫之中悄悄地传播开来。
赵德还特别交代下去,务必让这些故事能够清晰、完整、并且“不经意”地传入才人林楚楚的耳中,以及她日常活动范围之内,比如若水轩的宫女太监之间,或者御花园中负责洒扫的下人之间。
一时间,关于“太祖爷当年与那位姓林的贤后娘娘是何等恩爱”、“那位林贤后是如何聪慧贤德,辅佐太祖开创大夏盛世”、“若是当今后宫也有那样的贤德主母,该有多好”之类的窃窃私语,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在后宫的各个角落弥漫开来。
有赞叹林贤后智慧超群、深明大义的;
有感慨太祖与林贤后伉俪情深、感天动地的;
自然,也有人在私下里,将这位传说中的“林贤后”与如今正位中宫、却骄横跋扈的严皇后相互比较,然后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
而身处若水轩的林楚楚,自然也成了这些“皇家秘闻”的重点“倾听者”。
起初,她只是在伺候的宫女闲聊时,偶尔听到几句关于“太祖与某位林姓皇后”的片段,并未太过在意。
但渐渐地,传入她耳中的故事越来越多,情节也越来越详细,那位“林婉清贤后”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生动。
她惊奇地发现,这位传说中的“同姓先祖”,不仅与自己一样出身书香门第,聪慧好学,更有着她梦寐以求的智慧、勇气和成就。
那些关于林贤后辅佐太祖、智斗奸佞、安定后宫的传奇事迹,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
她开始在私下里,主动向那些传播故事的宫女太监打听更多关于“林贤后”的细节。
每多听闻一段,她心中的崇敬与向往便加深一分。
那位数百年前的“林婉清”,仿佛成了她黑暗宫廷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原本迷茫而压抑的内心。
她常常会独自一人,在若水轩前的海棠树下,默默地回味着那些动人的故事,将自己不自觉地代入到那位传奇贤后的角色之中,想象着自己若是能有她一半的智慧与机遇,又该会是怎样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