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寒风裹挟着砂砾,如刀刃般刮过唐蕃边境的玛曲草原。陈玄策裹紧厚重的氆氇披风,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望着下方排列整齐的三万新军。黎明的曙光刺破云层,照在士兵们崭新的皮甲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与他怀中微微发烫的玉符残片遥相呼应。
"全军听令!"陈玄策挥动青铜令旗,声音穿透呼啸的风声。随着号角声响起,原本静止的方阵如活物般开始移动。吐蕃青年们驾驭着身形矫健的高原矮马,弯刀划破晨雾,精准地将模拟敌军的草人劈成两半。飞溅的木屑混着霜花在空中飞舞,惊起远处草甸上的几只雪雁。
在练兵场的另一侧,来自泥婆罗的象兵教官正牵着战象示范冲锋阵型。这些战象身披镶嵌铜钉的犀牛皮甲,象牙缠绕着浸透剧毒的铁链,每迈出一步都让地面微微震颤。"注意节奏!"象兵统领达曼用生硬的吐蕃语喊道,"战象冲锋时,步兵要及时跟进填补空隙!"话音未落,几头战象突然齐声长鸣,象鼻卷起的特制标枪破空而出,精准地钉入百步外的靶心。
陈玄策注意到,当象兵们齐声高呼战号时,玉符残片的光芒会与象兵令产生共鸣,在地面投射出古老的战阵图谱。他立刻叫来随军的吐蕃巫师,将这些图谱记录在羊皮纸上。"大人,这是上古时期的'九象连环阵'。"巫师指着图谱解释道,"传说当年松赞干布赞普曾用此阵大败敌军,但阵法的关键一首失传,没想到今日重现!"
练兵场上,陈玄策带来的大唐工匠们正指导吐蕃士兵调试改良后的连发弩机。这种弩机缩短了装填时间,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依然能保持强劲射程。为了适应雪域环境,工匠们特意将弩机的金属部件镀上一层牦牛油脂,防止低温导致的脆裂。"发射!"随着工匠的指令,数十支弩箭破空而出,在百米外的岩石上留下深深的凹痕。
夜幕降临时,练兵场的篝火次第亮起。陈玄策在军帐中召见将领,讨论白天训练中发现的问题。羊皮地图上,西域诸国的地形被朱砂仔细标注:天竺北部的恒河平原适合象兵突击,而中部的德干高原则是骑兵的天然战场。"阿罗那顺的黑甲军擅长正面强攻,但我们要让他们在熟悉的土地上栽跟头。"陈玄策用匕首尖指着地图上的峡谷,"这里,就是第一个陷阱。"
"可是大人,"一名吐蕃将领皱眉道,"我军士兵大多擅长高原作战,一旦进入天竺的湿热丛林,恐怕会水土不服。"陈玄策早有准备,他示意亲兵抬来几个木箱,里面装着从大唐带来的防暑药物和特殊编织的透气甲胄。"这只是其一,"他又拿出一卷图纸,"我己命工匠改良皮甲,增加通风口,并在缝隙处镶嵌驱虫的香料。"
为了模拟天竺的复杂地形,陈玄策特意在练兵场后方开辟了一片试验区。那里既有模拟的沼泽地,也有搭建的丛林障碍。士兵们需要在泥泞中匍匐前进,用特制的钩索攀爬藤蔓,同时还要躲避"敌军"的突然袭击。在一次演练中,一名士兵不慎陷入泥潭,眼看就要被淹没,旁边的战友立刻甩出绳索,将他拉了上来。
"记住!"陈玄策在总结时强调,"战场上没有单打独斗,只有相互配合!"他让士兵们围成一圈,讲述自己在鹿野苑之战中的经历。当说到蒋师仁副将为保护玉符残片力战而亡时,许多士兵的眼中泛起泪光。"蒋副将用生命为我们争取了时间,"陈玄策握紧拳头,"我们绝不能让他的牺牲白费!"
随着训练的深入,陈玄策开始将大唐的阵法与吐蕃、泥婆罗的传统战术融合。他创造出"三才连环阵":步兵为盾,组成坚固的防线;弓兵为箭,在后方提供远程火力;骑兵为刃,伺机发动致命突袭。三者可根据地形和敌情随时转换阵型,犹如流水般灵活多变。
在一次大型演练中,"三才连环阵"首次亮相。当模拟敌军发起冲锋时,前排的吐蕃盾兵突然散开,露出隐藏在后方的床弩,密集的箭雨瞬间压制住攻势;与此同时,两翼的轻骑兵迅速包抄,用套索缠住对方战马的后腿。而在中军,泥婆罗象兵组成的突击部队如同一把利刃,首插敌军心脏。
演练结束后,陈玄策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练兵场。三万士兵整齐列队,他们的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坚定。玉符残片在他怀中持续发热,仿佛在为这支新生的军队注入力量。他知道,经过雪域的严酷训练,这支融合三国智慧的联军,即将成为对抗阿罗那顺的钢铁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