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巍峨的皇宫大殿内,气氛凝重而热烈。
皇上高坐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定北王加急送来的信件,信中所述南疆求和之事,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之上激起千层浪。
一位年迈的大臣,身着绯色朝服,颤颤巍巍地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南疆此次求和,实乃天赐良机。连年征战,我朝百姓苦不堪言,国库亦损耗严重。若能借此机会停战议和,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实乃社稷之福啊。”
此言一出,立刻有几位大臣附和。其中一位年轻些的官员说道:“大人所言极是。战争一起,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民生艰难。如今南疆主动求和,我们不应错失这难得的和平契机。”
然而,另有一位武将打扮的大臣却站出来反驳:“陛下,万万不可轻信南疆求和之词!南疆向来狡诈,此番求和说不定只是缓兵之计。我朝定北军如今士气正盛,南疆连失一城,此时正是我军乘胜追击,一举荡平南疆的大好时机,怎能轻易言和?”
又有大臣应和道:“将军所言甚是。若此时与南疆议和,岂不是前功尽弃?南疆物产丰富,若能将其纳入版图,我朝国力必将大增。”
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上一时间吵吵嚷嚷。
皇上眉头紧皱,面色凝重,听着大臣们的不同意见,心中也在权衡利弊。最终,皇上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仔细斟酌,诸位先退下吧。”
大皇子府内,气氛略显沉闷。大皇子坐在主位,面色严肃,下方坐着他的舅舅镇国公、几位幕僚以及几位亲信。
镇国公捋了捋胡须,率先开口道:“殿下,南疆求和一事,老臣以为还是议和为好。老臣曾上过战场,深知战争之残酷,生灵涂炭,百姓受苦。且我朝与南疆交战多年,虽都是胜的一方,但也损耗巨大。此时议和,对双方都有好处。”
其实镇国公真正的想法是不想定北王府继续立功。
一位幕僚点头称是,说道:“国公所言极是。如今我朝虽在边疆取得一些优势,但继续征战下去,胜负难料。且战争旷日持久,必然导致民怨沸腾,不利于殿下日后的大业。”
大皇子微微皱眉,说道:“话虽如此,但南疆反复无常,此次议和,不知是否真心。若只是缓兵之计,我朝岂不是陷入被动?”
镇国公沉思片刻,说道:“殿下,议和之时,可提出一些苛刻条件,限制南疆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我朝边疆防御。如此一来,即便南疆有不轨之心,也难以轻易发动战争。而且,定北王在边疆手握重兵,屡立战功,若继续征战,定北王的声望恐怕会进一步提升,这对殿下而言,未必是好事。”
大皇子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道:“舅舅所言有理。定北王如今势力渐大,若再立下大功,恐怕会威胁到皇室权威。只是,朝中也有不少大臣主张继续开战,父皇那边……”
另一位幕僚说道:“殿下不必担忧。我们可联合一些主张议和的大臣,在朝堂上为殿下发声,向皇上陈明利弊,相信皇上会慎重考虑的。”
大皇子微微点头,说道:“好,此事就按舅舅和诸位先生所言,全力推动议和之事。但也要密切关注南疆动向,不可掉以轻心。”
而在二皇子府中,气氛却截然不同。二皇子的舅舅,户部尚书一脸兴奋地对二皇子说道:“殿下,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虽然打仗伤财劳民,但若是能一举拿下南疆,这些都不算什么!南疆物资丰富,土地肥沃,一旦归入我朝版图,那可都是殿下您的财富啊!”
二皇子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说道:“舅舅所言极是。只是,如今朝堂上议和之声也不少,父皇还未做出决定,这该如何是好?”
户部尚书冷笑一声,说道:“殿下莫慌。那些主张议和的人,不过是胆小怕事之辈。殿下可联合朝中主战的大臣,向皇上力陈继续征战的好处。只要殿下能登上皇位,到时候,南疆的一切不都属于您了?”
只要二皇子娶了她的女儿,以后他女儿是皇后。他则是国丈,那南疆也还不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二皇子哈哈一笑,说道:“舅舅放心,若真有那一天,本皇子定不会亏待舅舅。只是,不知该如何说服父皇?”
户部尚书思索片刻,说道:“殿下可向皇上进言,称南疆反复无常,议和不过是其阴谋,只有彻底征服南疆,才能永绝后患。同时,强调南疆的丰富物产,若能拿下,对我朝国力提升将有巨大帮助。再者,提及定北王在边疆的势力,暗示继续征战可削弱定北王的影响力,如此,或许能说动皇上。”
二皇子点头称是,说道:“舅舅此计甚妙。本皇子这就去准备,明日上朝,定要说服父皇继续攻打南疆!”
大皇子与镇国公等人主和,试图通过议和巩固自身地位,同时遏制定北王的势力;
而二皇子和户部尚书则主战,妄图借助战争扩充实力,为争夺皇位铺平道路。
朝堂之上,群臣退去,偌大的宫殿瞬间安静下来,只余下皇上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跟身边的公公说,“让丞相回来。”
不多时,洛丞相匆匆返回,恭敬地行礼:“陛下,不知唤老臣回来,所为何事?”
皇上抬了抬手,示意洛丞相起身,说道:“南疆求和之事,众臣意见不一。朕想听听爱卿的看法,你且首言无妨。”
洛丞相微微躬身,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和为上策。如今我朝与南疆连年征战,百姓苦于兵祸,田园荒芜,民生艰难。虽定北军英勇,偶有胜绩,但战争损耗巨大,国库空虚,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