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刚落地,沈知夏心里就一阵激动。她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满脑子都是陈默的样子。
Z市的空气还和以前一样,混着尾气和消毒水味儿,但她突然觉得胸口有点闷。
“得赶紧见他。”
她在国外那几天,不只是站在讲台上讲话,更重要的是,她想通了一些事。
急诊科办公室里,陈默正蹲在角落翻病历本,头发乱糟糟的,白大褂上还有咖啡渍。
“你能不能注意点形象?”门口传来沈知夏的声音。
他头也不抬:“又不是去相亲。”
她走进来,手里拎着个鼓鼓的文件袋,“我带回来的东西,你肯定感兴趣。”
这下他才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有些惊讶:“你这不是去国际大会了吗?”
“嗯。”她坐下,拉开拉链,“我把所有演讲资料都整理好了,还有几段视频。”
两人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从重症感染模型到动态评估系统,再到国外最新的临床研究,陈默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打断问几句细节。
“你这脑子怎么装的?”沈知夏忍不住说,“我说得这么快,你怎么还能跟上。”
“习惯了。”他耸耸肩,“当年师父说话比我还快。”
她愣了一下,没接话,继续往下讲。
但她没注意到,陈默听到“师父”两个字时,眼神微微闪了一下。
会议室被占了,投影仪也坏了。
“要不改天再开?”有人提议。
“不行。”陈默站起来,“现在就得讨论。”
于是大家搬了几张桌子拼在一起,白板架在角落,围成一圈,像回到了学生时代做课题的感觉。
沈知夏拿着马克笔在白板上画流程图,边写边讲。
“这个模型的关键是能随时调整,而不是只靠一次判断。”她转过身,看着大家,“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这套流程其实挺死板的?”
“确实。”林锐点头,“有时候等检查结果出来,病情早就变了。”
“对。”她指着白板上的某个点,“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环加上实时数据反馈,就能提前预警。”
陈默一首在听,忽然开口:“我们可以结合之前那个新方案,做一个动态评分系统。”
“你是说……类似游戏里的血条?”孟婉宁眨眨眼。
“差不多吧。”陈默笑了笑,“不过咱们的是医学版。”
大家笑了,气氛轻松了不少。
讨论进行到一半,有人插话。
“这些理念听起来很先进,但真的适合我们医院吗?”声音冷不丁地冒出来。
是王主任安排过来的那个李医生,平时就爱挑毛病。
“你们这套东西,在国外可能有用,但在我们这种基层三甲医院根本用不了。”
这话一出,现场安静了几秒。
“你说得没错。”陈默语气平静,“这套模型确实复杂,但如果拆解一下,先试试最基础的部分呢?”
他翻开笔记本,里面全是手写的病例分析和用药记录。
“这是我以前在县医院做过的一个案例。”他指着一页,“当时设备不多,只能靠经验和观察,最后病人活下来了。”
“后来我发现,我那时候的思路,其实和这个模型有相似的地方。”
他抬起头,看着那位李医生:“理念不是拿来照搬的,是用来启发的。你觉得呢?”
对方沉默了一会儿,没再说话。
沈知夏接着补充了一个她在大会上听到的实际案例,说明这套模型如何帮助基层医院提升效率。
“所以它不是空架子,而是能真正用起来的工具。”
气氛慢慢热了起来,有人开始提问,有人己经开始翻资料记笔记。
会议快结束时,陈默突然说了一句:“我想把这个模型用到我们现在的研究项目里。”
这句话像块小石头扔进水面。
“你是认真的?”林锐有点惊讶。
“当然。”陈默点点头,“我们的研究一首卡在瓶颈,或许就是缺了这个角度。”
“那要不要重新设计实验流程?”孟婉宁问。
“可以。”沈知夏立刻回应,“我可以帮忙联系国外专家,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实验模板。”
“那就干。”陈默拍了下手,“明天开始,所有人分组行动。”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而就在这个时候,角落里一个年轻医生悄悄打开了录音功能,把整场会议内容录了下来。
他低头看了眼手机,屏幕上弹出一条消息:
【继续跟进,随时汇报进展】
他默默合上手机,放回口袋。
夜色越来越深,会议室的灯光还亮着。
陈默站在白板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流程图和公式,若有所思。
“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了?”沈知夏走过来,轻声问。
“嗯。”他点点头,“刚才你说的那个基因疗法前沿实验……我好像在哪听过。”
“哪个?”她皱眉。
“Langford教授提的那个。”他说,“我记得你笔记本里夹着他名片。”
沈知夏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你怎么记得那么清楚?”
“因为那页纸背面写着‘基因疗法前沿实验’。”他笑着说,“而且……我好像在师父的笔记里见过类似的词。”
“什么意思?”她疑惑地看着他。
“没什么。”他摇摇头,“我只是觉得,有些东西,好像早就在等着我们找到它。”
沈知夏没再追问,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她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个人,比她想象的还要神秘。
而她也开始明白,当初为什么会对他刮目相看。
因为他不只是个医生。
他更像是一个……答案的追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