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洒落在笔记本键盘上,沈知夏的手指顿了顿,抬眼看了下屏幕上新标题——“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地方性疾病模型构建初探”。
她嘴角勾起,心里头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踏实劲儿。
“这病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
陈默这话就像根针,戳破了她长久以来的认知盲点。
她原本以为自己在研究草药的作用机制,可实际上,真正要面对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环境、饮食、遗传、生活习惯,这些看似没啥关联的因素,说不定才是疾病背后真正的黑手。
沈知夏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正打算接着整理数据,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急忙忙的脚步声。
“沈医生!快!急诊那边出事了!”是孟婉宁的声音,带着些慌乱。
沈知夏立马合上电脑,抓过白大褂就往外冲。
急诊室里乱成一锅粥。
一个中年男人躺在担架床上,脸青得厉害,嘴唇紫得吓人。
旁边几个村民叽叽喳喳喊着:“刚才还好好的,突然就不行了!”“是不是吃了啥不干净的东西?”
沈知夏快步上前查看病人生命体征,脉搏微弱、呼吸又浅又快、血压低得离谱。
“先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她一边指挥,一边快速翻看病人既往病史记录。
孟婉宁己经麻溜地准备好了氧气瓶和输液设备,动作那叫一个利落,让人差点忘了她曾经是个连扎针都手抖的新护士。
“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她盯着监测仪,皱着眉,“会不会是过敏反应?”
沈知夏点点头:“不排除,但也有可能是中毒性休克。”
这时,陈默也赶到了,看了眼病人状态,马上说:“马上抽血送检,安排床旁心电图。婉宁,你去联系村医,查查他最近有没有吃过特殊食物或者药物。”
“明白。”孟婉宁转身就跑,没了以前动不动就脸红心跳的模样。
沈知夏看着她的背影,不禁感慨:“这丫头,真变了。”
陈默淡淡地笑了笑:“成长总是突如其来。”
经过紧急处理,病人情况暂时稳住了,可病因还是不清楚。
接下来几个小时,孟婉宁一首协助医护人员做各项检查,还主动安慰家属情绪,甚至临时当起了翻译——部分村民只会说方言,沟通成了难题。
她一边做记录一边解释病情,语气平稳,条理清晰,完全不像以前一碰到大事就慌里慌张的小姑娘。
“你啥时候学会这么说话的?”事后沈知夏忍不住问。
孟婉宁耸耸肩:“跟你们学的呗。你说过,医疗不光是治病,还得会沟通。”
沈知夏愣了下,接着笑了:“说得没错。”
打那以后,孟婉宁开始承担更多责任。她不再只等着别人布置任务,而是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
有一回,医疗物资因为运输耽搁迟迟没到,她立刻清点库存,重新分配资源,保证每个患者都能及时用上药。
还有一次,一台心电监护仪突然坏了,她居然拆开外壳检查线路,还真给修好了。
“你啥时候学会这个的?”沈知夏惊讶地问。
“之前停电那次,我看陈默弄过。”孟婉宁笑嘻嘻地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偷偷学了点。”
沈知夏看着她,突然觉得这女孩身上有股特别的光彩。
她不再是那个只会撒娇、依赖别人的护士了。
她正一步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医疗工作者。
一天夜里,孟婉宁独自在值班室整理病例资料,窗外风呼呼地刮着,屋里安静得很。
她翻开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
从最开始对“青藤”的好奇,到现在能自己判断患者病情走向,她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
“原来我真能做到。”她小声嘀咕着。
第二天早上,她找到沈知夏:“我想系统学一下数据分析。”
沈知夏挑了挑眉:“怎么,想转行搞科研?”
“不是啦。”孟婉宁认真地说,“我就是觉得,如果能把这些经验留下,以后的人就能少走好多弯路。”
沈知夏看着她,眼里多了几分欣赏。
几天后,医疗队接到通知,村里一位老人突然高热昏迷,情况危急。
“我跟你一起去。”孟婉宁主动要求。
到了现场,她很快判断病人脱水严重,马上组织补液,还协助采集样本送去检测。
整个过程,她冷静、果断,沈知夏几乎插不上手。
回来路上,陈默走在后面,看着前面两个女生的背影,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她真不一样了。”他说。
沈知夏回头看了他一眼:“谁说不是呢。”
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映在地上,仿佛刻下了一种成长的痕迹。
这会儿,孟婉宁站在村口,望着远处的山峦,心里头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方向。
她总算明白,所谓成长,不是变得多了不起,而是能在关键时候,稳住自己,撑住别人。
风吹过来,她轻轻攥紧拳头,像是下了个决心。
然后,她转过身,朝着诊所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