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婉宁站在护士站前,手紧紧攥着一叠护理记录单,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生命体征数据,眉头拧成了疙瘩。
她刚给一个重症患者换完输液,正打算去处理下一位患者,旁边实习护士轻轻喊了声:“孟姐,那个大爷又开始乱说啦。”
“哪个?”她眼皮都没抬一下,问道。
“就之前说喝了村口凉茶那个,这会儿一首念叨‘我是不是要死了’呢。”
孟婉宁点了点头,随手把记录单塞给旁边的实习生:“你先帮我把血压栏填上,我去看看他。”
她步子迈得飞快,走到3号病床前。那位老人正躺在床上,眼神没个焦点,嘴里嘟嘟囔囔的。她轻轻拍了拍老人的手背:“大爷,我是护士小孟,您还记得不?”
老人眼皮动了动,声音弱得像丝线:“我记得……你们救了我……谢谢你们啊。”
“可别谢我,这是我们该做的。”孟婉宁嘴角上扬,一边查看他监护仪上的数据,一边轻声安慰,“您就是有点中毒反应,现在好多啦,再观察会儿就能转到普通病房咯。”
“真的?”老人眼睛里有了亮光。
“那肯定是真的。”她声调稳稳的,“不过您得听我们的,乖乖躺着,别乱动,行不?”
老人脑袋点了点,慢慢闭上了眼睛。
孟婉宁长舒一口气,转身要走,突然听到老人说:“那凉茶……是在路边摊买的,味道怪得很。”
她脚一下子停住,回头看了眼老人,压低声音问:“您还记得卖凉茶那人长啥样不?”
“戴个草帽,骑着三轮车,说话好像是外地口音。”
她没再问别的,掏出手机对着护理记录单拍了张照,发到科室群里:【重点患者反馈】3号床李大爷提到喝过不明来源凉茶,建议沈医生重点留意毒素代谢路径。
消息刚发出去,手机震了一下,沈知夏回了个“收到”。
孟婉宁把手机收起来,正要接着巡房,突然4号区传来一阵吵闹声。
“谁都别拦我!我难受得快死了,还让我等着!”一个年轻男人扯着嗓子喊,脸涨得通红,额头全是汗珠子。
几个护士围在他床边,想让他消消气,可他根本不听,还一把推开了递药过来的护士。
孟婉宁瞧见这情况,赶紧走过去:“这位先生,您咋啦?”
“我肚子疼得受不了!是不是你们药给用错了?”男人情绪激动,声音都变了。
“您先别着急,我给您瞧瞧。”她没靠近床边,站在安全的地方,语气平静,“您能说说具体哪儿疼不?是胃还是肠子?”
“就这儿!”男人手指着肚脐上方,“像有火在烧似的!”
孟婉宁点了下头,一边示意旁边护士拿体温计和压舌板,一边接着问他:“您今天吃啥了?除了烧烤,还有别的不?”
“我……我吃了一串鸡皮,喝了两瓶啤酒,还喝了几口冰可乐。”
“有没有吃生冷的东西?像海鲜或者凉拌菜啥的?”
男人愣了一下:“好像……吃了盘海蜇丝,没吃多少。”
孟婉宁心里“咯噔”一下。昨晚那批食物中毒的患者,好几个都提到了“凉拌海蜇”或者“自制凉茶”,这肯定不是巧合。
她立马掏出对讲机:“呼叫二线值班医生,4号区有个男性患者肚子疼得厉害,疑似二次中毒反应,赶紧过来支援。”
说完,她看向男人:“我们马上安排医生给您仔细检查,您先深呼吸,放松点儿,行不?”
男人还喘着粗气,但明显比刚才安静了些。
几分钟后,沈知夏赶来了,听完情况马上安排抽血和腹部超声检查。
“要是真的是二次中毒,说明毒素在体内留的时间比咱们想的长。”她一边写医嘱一边对孟婉宁说,“你做得不错,第一时间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
孟婉宁脸有点红,笑了笑:“我就是觉得不太对劲,怕耽误治疗。”
“这就是专业。”沈知夏抬头看了她一眼,“以后碰到类似情况,首接联系我就行。”
夜班护士陆陆续续来接班,孟婉宁开始整理交接资料。
她坐在护士站电脑前,一项项核对护理记录,确保每个数据都准确。她特意把那些可能会有迟发型症状的患者单独列出来,还写上观察要点和注意事项。
“你今晚可忙坏了。”实习护士小林端来一杯温水,“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吧?”
“没事,习惯了。”她接过杯子,抿了一口,“我等会儿还得跟夜班的姐妹们过一遍流程,她们对这批患者的用药不太熟。”
小林看着她认真写的交接清单,忍不住感慨:“你这笔记写得太清楚了,比我写的病历都规范。”
“这不就是王主任成天念叨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嘛。”孟婉宁笑着说,“咱可不能让病人受委屈。”
交接完都凌晨三点了,孟婉宁脱下白大褂,准备下班。
刚走出医院大门,手机震了一下,是沈知夏发的消息:“刚查出来第二批毒素残留,果然和凉茶有关。辛苦啦,干得漂亮。”
她嘴角往上翘了翘,回了个笑脸。
夜风带着丝丝凉意,路灯发出昏黄的光,她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老长。
走到公交站台,她突然想起什么,掏出手机,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
【今夜无眠】
急诊室的夜晚,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但只要我们多用心、再用心一点,总能找到那一丝希望。
配的图是一张护理记录单的照片,上面写着一行字——“疑似二次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