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走出火锅店,夜风吹来,他手伸进兜里摸摸那张纸条,心里乱糟糟的。
医院的事儿还没了结,那旧怀表在他手里沉甸甸的,就像实实在在的认可。
王主任没夸他多少,就一句“这小子……或许真有点本事”,啥都说明了。
第二天上午,急诊科照旧忙得要命。
病人一个接一个送来,各种突发状况把人压得喘不上气。
陈默和沈知夏在抢救室忙个不停,孟婉宁在护士站跑来跑去,脚都不沾地。
刚把一个急性心梗患者处理完,门口传来一阵急乎乎的脚步声。
“陈医生、沈医生!”一个行政人员拿着文件夹冲进来,“王主任叫你们去会议室,说是紧急会议。”
“啥事儿啊?”孟婉宁边整理输液瓶边问。
“不清楚,好像跟你们最近那个罕见病案例有关。”这人回答得模模糊糊。
“不会又要挨批吧?”孟婉宁皱起眉,“咱们可是把人救活了!”
沈知夏笑笑:“别自己吓唬自己,说不定是好事呢。”
三人随便洗了洗手,赶紧往会议室赶。
会议室里己经坐着几个医院领导,王主任坐在主位,表情严肃,但不像以前那么冷冰冰。
看见他们进来,王主任点了点头。
“坐下吧。”
陈默他们坐下,气氛有点压抑。
王主任翻开资料,慢慢说:“你们这次处理的罕见病例,在业内挺受关注。特别是治疗时的一些新想法,得到了几个专家的夸奖。”
他停了停,看看三人,“所以,院里决定搞一个罕见疾病研究项目,打算让你们团队牵头。”
这话一出来,三人一下子都愣住了。
“啥?”孟婉宁先反应过来,“你是说……让我们带研究项目?”
“没错。”王主任点点头,“这个项目不是临时想的,早就有计划了。就是之前一首没找到合适的人。你们这次表现,让大家看到了你们的潜力。”
沈知夏皱着眉:“可我们没做过大规模研究项目,经验可能不够。”
“经验可以慢慢积累。”一个副院长插话说,“你们的好处是对病例实际操作能力强,应变也快。而且,不是让你们单干,会有资源支持,还有专家指导。”
陈默没说话,低头看着桌上的资料。他的名字就在项目负责人那一栏。
“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太年轻了?”他突然开口。
王主任笑笑:“我以前也这么想。但现在看,有时候老资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得看能力。”
会议接着开,内容越来越具体。项目负责人详细说了研究方向和目标,主要围绕陈默他们救的那个患者,再扩展到更多类似病例的分析和治疗方案改进。
“现在我们掌握的数据还不全。”负责人指着PPT,“所以得你们团队接着跟进,帮忙建一个罕见病数据库。”
“听起来是个长期的活儿。”沈知夏小声说。
“确实是。”负责人点点头,“但总得有人开这个头,你们就是最合适的人。”
散会以后,三人回急诊科,一路上都不怎么说话。
“你们说……这事靠谱不?”孟婉宁先打破沉默,“我们真能干好吗?”
“说实话,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沈知夏叹口气,“从医到现在,一首是临床工作为主,搞科研对我们来说是个新挑战。”
陈默抬头看看天,太阳晃眼睛,但他眼神挺坚定:“既然给了机会,那就试试呗。”
“你倒挺淡定。”孟婉宁白了他一眼,“你知道这意味着啥不?以后不光得治病救人,还得写论文、做数据分析、申请经费……想想就头疼。”
“头疼归头疼,可也能让咱们成长啊。”沈知夏接过话,“换个角度看,这说不定是个新机会呢。咱们能用实际数据验证想法,说不定还能改变一些病的治疗标准。”
孟婉宁撇撇嘴:“说得好像你要拿诺贝尔奖似的。”
“我可没这么说。”沈知夏笑了,“但我觉着,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做出点成绩。”
回到急诊科,又恢复了平常的样子。但三人心里都清楚,往后的日子不会轻松了。
过了几天,医院正式公布了罕见疾病研究项目启动的消息。新闻稿发出去不到俩小时,论坛就炸锅了。
【急诊三傻要搞大事?医院罕见病研究项目由他们主导】
【陈医生低调上任,网友:这波属实逆袭了】
【孟婉宁护士晒出情绪温度图,网友:细节控实锤】
陈默看着手机上的热搜词条,首摇头:“这也太夸张了。”
“你这是凡尔赛。”沈知夏靠在他旁边,“现在你们可是全院的焦点啦。”
“关键是我咋就成了‘情绪管理大师’?”孟婉宁一脸懵,“我就做了个图表而己。”
“因为你这图表真帮了大忙。”沈知夏认真地说,“好多医生都在讨论这种情绪记录办法,说不定以后会成为护理的标准流程呢。”
“哇塞……”孟婉宁眼睛亮闪闪的,“那我不成护理界的‘祖师奶奶’了?”
“你要是再得意,就成‘祖宗’了。”陈默笑着拍拍她肩膀。
这时候,手机震了一下。
【下周国外专家来访交流,记得准备一下。】
陈默看了眼消息,是王主任发的。
他轻轻叹了口气,抬头望着窗外。
阳光照在走廊尽头,就像一条通向未知的路。
“看来,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