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北风把松江河镇刮得像个冰窖。王大脚裹着件露棉花的棉袄,缩着脖子蹲在自家小卖部门口,看隔壁李老三用冻得通红的手贴春联。红纸上的金粉被风吹得簌簌掉,落进他棉袄补丁的褶缝里,像撒了把碎金子。
"三儿,歇会儿吧,"王大脚嗑着瓜子,门牙缝里卡着点黑皮,"昨儿个后半夜我听见你家仓房首响,闹耗子?"
李老三捶了捶腰,哈出的白气在眉毛上结了层霜:"闹啥耗子,怕是'黄二大爷'又来借路了。"他说这话时特意压低声音,朝西边山坳望了眼——那片老林子是镇里人都忌讳的地方,传说住了成了精的黄鼠狼。
王大脚打了个寒颤,瓜子皮掉在雪地上:"前儿个我家二丫头说看见个穿黄马甲的小老太太,在仓房顶上蹲着啃鸡爪子,该不会就是..."
话没说完,镇东头突然传来一阵哭嚎。两人对视一眼,扔下手里的活计就往那边跑。只见张屠户家围了一圈人,他婆娘正坐在门槛上拍大腿,嗓子哭得像漏风的风箱:"作孽啊!好好的猪崽子,咋就全断了气呢!"
猪圈里躺着八头小猪,个个七窍流血,身子硬邦邦的像石头。张屠户蹲在旁边,手里攥着把杀猪刀,刀把上的红布条在风里飘得瘆人。"昨儿个我还瞅见它们活蹦乱跳的,"他声音发颤,"准是得罪了啥东西..."
正乱着,有人喊了声"马半仙来了"。人群自动让开条道,只见个穿藏青色对襟褂子的老太太,拄着根枣木拐杖慢慢走进来。她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块黑布帕包着,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睛却亮得像寒夜里的星。
这老太太姓马,是镇外落马坡的出马仙,据说能通"胡黄白柳灰"。上个月王大脚家二丫头中了邪,就是她给看好的。此刻她走到猪圈前,眯着眼看了看死猪,又捡起地上一撮猪毛放在鼻尖闻了闻。
"是黄仙动的手。"马半仙放下猪毛,声音不高却很清楚,"张屠户,你前儿个是不是去西山林子砍了棵老榆树?"
张屠户猛地站起来,手里的刀差点掉地上:"您...您咋知道?"
"那棵树是黄仙的洞府,"马半仙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它们修行不易,你断了人家的退路,能不遭报应?"她打开布包,里面是五颗干瘪的红枣,"去烧三炷香,把这枣子埋在树根下,再磕三个响头,兴许能免了这场祸。"
张屠户半信半疑,但看着死去的猪崽子,也只能照做。马半仙没再说话,拄着拐杖转身就走,棉袄后襟上绣的黄仙图案在风雪中若隐若现。
王大脚追上去:"马半仙,我家二丫头说的那事..."
"晚上来落马坡找我。"马半仙头也不回,拐杖敲在雪地上,发出"笃笃"的声响,像在给什么东西报信。
天黑透了,王大脚揣着十个鸡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落马坡走。雪片子打在脸上生疼,远处传来几声狼嚎,吓得她心怦怦首跳。走到半山腰,突然看见前面有团黄乎乎的光,走近一看,竟是个穿黄布衫的小老太太,蹲在雪地里扒拉着什么。
"您是..."王大脚吓得腿肚子首转筋。
小老太太抬起头,脸上皱纹堆得像核桃,眼睛却又圆又亮:"鸡蛋拿来。"
王大脚赶紧把鸡蛋递过去,小老太太接过来,用指甲在蛋壳上划了几下,突然往地上一摔。鸡蛋壳碎开,里面不是蛋黄蛋清,而是几只小老鼠,吱溜溜地钻进了旁边的树洞里。
"二丫头看见的就是我。"小老太太拍了拍手上的雪,"前儿个我去你家借鸡爪子,是给我那几个不成器的孙子解馋。"她指了指树洞,里面传来"咔嚓咔嚓"的啃食声,"跟你说个事儿,明儿个天不亮,你去镇口老槐树下,能捡到个布包。"
"布包里是啥?"王大脚忍不住问。
"你儿子娶媳妇的彩礼钱。"小老太太说完,突然化作一股黄烟,钻进了树洞。王大脚吓得瘫坐在雪地上,半天没回过神。
第二天一早,王大脚果然在老槐树下捡到个蓝布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十块钱——那可是她儿子说媳妇的救命钱。她揣着钱就往落马坡跑,想谢谢那黄仙,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马半仙。
"别去了,"马半仙拦住她,"黄仙借路,是看你心善。昨儿个张屠户去埋红枣,回来的路上捡了个钱包,里面正好够他买新猪崽子的钱。"
王大脚恍然大悟:"这么说,黄仙不是害人,是..."
"万物有灵,"马半仙望着西山林子,雪光映得她眼睛亮晶晶的,"它们修行千年,图的不是香火,是份善缘。就像这雪,看着冷,底下却护着春芽。"
说话间,松江河镇的方向传来鞭炮声,大概是张屠户在谢神。王大脚摸了摸怀里的布包,觉得那五十块钱暖烘烘的,像揣了个小火炉。她突然明白,马半仙和黄仙们,就像这腊月里的炭火,看着神秘,却实实在在暖着人心。
从那以后,松江河镇的人再路过西山林子,都会自觉绕开。要是谁家丢了东西,或者遇着难处,只要心诚,总能在第二天早上,在门口的石墩子上,或者老槐树下,找到个用黄布包着的物件——也许是几个野果子,也许是几块钱,不多,但总够解燃眉之急。
而马半仙依旧住在落马坡的小屋里,逢三六九就去镇上看病。她从不收重金,只让病人带点五谷杂粮,说是给"家里的小家伙们"吃。没人知道她多大年纪,也没人见过她老去,只知道每当风雪大作的夜晚,落马坡的方向,总会传来若有若无的敲鼓声,像在和什么东西对话。
有人说那是马半仙在请仙,也有人说,那是黄仙们在还愿。但不管怎样,松江河镇的人都记得马半仙说过的话:"山有山规,仙有仙道,只要人心存善,黄仙借路,借的不是财,是份香火情。"
如今,松江河镇的老人们还会指着西山林子说:"看见没,那就是黄仙住的地方。"孩子们就会问:"黄仙长啥样啊?"老人们就会笑眯了眼:"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看着远,暖起来啊,能化了整个春天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