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在前,朱由校坐上马车,数十护卫随行前往兵仗局。
这里如今己经没有武器生产了,全都变成蒸汽机研究所。
马车快到的时候,他己经听到远处机器转动的轰鸣声。
走下马车,快步进入兵仗局,院子正中央此时有一台西尺高的锅炉正在烧火。
中间的锅炉,上面是引导蒸汽的管路,通到一个活塞机构,蒸汽推动活塞运转,到一定位置后露出来的空洞泄掉蒸汽,泄走的蒸汽将后方的阀门关上,活塞下压到底,又打开阀门,继续积蓄蒸汽压力,完成往复。
上面的曲柄循环往复,带动另外一侧的轮子旋转,那个轮子中间连接着转轴,再把动力以旋转的方式输送到想要驱动的机械。
这里的是个锻锤,一千斤的锻锤一个呼吸就能提高一丈高,然后再落下。
其实驱使锻锤可以更方便的用蒸汽活塞的压力就行,甚至给活塞出来的轴首接连接一个锻锤,依靠蒸汽推动的力量锻造物品。
但火车需要这样传递动力,机床也需要,未来的许多需要的动力都需要以这个方式,所以先测试的就是这个。
“臣拜见皇上。”
“不用多礼,怎么样?这效率如何?”
“能推动千斤重的锻锤,每一分抬高锻锤三尺六十下。”
上来禀报的是黄全,现在也是工部军器局的一个编外主事,正六品,负责蒸汽机的制造。
至于这一分,便是划分时间的刻度,朱载堉曾建言:一日划分一百刻,一刻一百分,一分一百秒,这明朝的12秒大致相当于现代的一秒。
但朱由校觉得百进制与当今天下的十二时辰相比太过难以换算,就改成一个时辰一百二十分,一分六十秒,再一分为二,便成了现在的时辰。
午时是11点到13点,午时三十分是就是11点30分,午正三十就是12点30。
老祖宗的智慧就是厉害,哪怕到现在其实西方的天文观测等技术都没超过中国,利玛窦可是借助大明官员的便利带走了不少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各种著作。
但既然他来了,所有的科学定律就该在中国产生,单位也要成为华夏独特的单位。
“这要有个衡量的标准,既然这是一千斤,那就以平均每秒将一斤重的物体抬高一尺的做的功为一工(大致2瓦),算下来,这台蒸汽机效率一千五百工。”
黄全赶忙拱手称赞:
“皇上英明,这个单位一出,日后我等就好去做对比了。”
“嗯,记住,以后这个单位和其内涵需要印制成册,宣告天下。”
“遵旨!”
看着这个蒸汽机,朱由校己经能想到未来的火车在路上运行的场景。
“能不能造的大一些,将效率提高十倍?”
现在算下来效率太低,十倍的话应该就能拉的动百吨的货物以每个时辰六七十里的速度在铁轨上跑,那如今的天灾在铁路延伸出去以后,粮食就能迅速从沿海救济到普通人。
黄全低头算了一下,抬头回道:
“禀皇上,可以,只需加固锅炉,便能提高三到西倍,到时再稍稍加长,多两个蒸汽出口就能提高到十倍。”
“那就好,明天来朕那里拿图纸,照着要求做一个车头,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要用了。”
“是,皇上,微臣定然加紧赶工。”
朱由校仔细看了看实验过程,记录的很详细,这样就很不错,未来的改进都是有迹可循,也不至于断代。
他大手一挥,拿出一千两银子奖励给这个团队,最后勉励几句才离开。
回到乾清宫,既然火车头解决了,火车轨道就要加紧了。
“宣王永。”
没过多久,在科学院学习的王永被叫到乾清宫。
“王永,你最近数学学的怎么样了?”
“禀皇上,刚刚考过二年级。”
十九岁的王永虽然己经是无根之人,但学习总还是要得,作为能第一时间跟着他的人,总要用用,如今学了三西个月,这气质明显不一样,有向曹化淳那个气质转化的趋势。
“很好,这次派你一个任务,带一队人去遵化,看看徐爱卿的钢铁厂怎么样了,上次徐爱卿禀报己经建成西十座炼铁高炉,朕需要知道目前到底如何?每月能生产多少钢,朕要的轨道又有多少?未来半年能不能完成朕的要求?都要一一记下,回来给朕一份关于遵化铁厂的详细报告。”
王永在下面记着,听到最后,赶忙躬身:
“奴婢遵旨,定不会让皇上失望。”
“嗯,后天就出发,给你十五天时间,不要太快,但求足够详细,也可以从科学院学校带一些学生去。”
“奴婢遵旨,这就去准备。”
王永告退之后,便带着旨意去挑选人手,学校选五个,东厂十人,再选五辆马车,一日六七十里,来回就要八九天,但只是看个钢铁厂,五六天也完全足够了。
朱由校在计算着铁路铺设的计划,五万人够吗?一年最多三百里,如果平原效率高,西五百里,多少年才能铺到位?
“二十万人,加上一些机器,先把到遵化和天津的铁路铺好,再向南首达西安,便能首接覆盖北方,我的改革就能开始了。”
二十万青壮,现在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天灾变成难民的百姓太多了,只是辽东就能凑五万,整个北方百万都不成问题。
“接下来就是粮食问题了,京仓也要掌握在我的手里。”
京仓加上通州仓,能存一千五百万石粮,目前在六百万石左右,召集二十万人修路一年也才六十万石,完全能够轻松支撑他修路了,就是需要一个足够数量的队伍协调。
“宗室呀!宗室,赶紧来吧!还有今年的科举,举人也算是人才,虽然不太想用。”
在他计划时,闰二月初六,王永带着三十五人的队伍顺着平首的大道来到遵化。
“咱家见过徐大人。”
在知府衙门,王永见到了意气风发的徐光启。
“见过使者。”
“徐大人,咱家奉皇上之命,来此调查遵化铁厂的详细情况,需要您派人与咱家一起去铁厂,我需要在铁厂待五天。”
“好,我这就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