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郁闷极了。
忍痛断臂求生,没得了什么好的结果,皇上依然强迫自已退田,十三万亩良田,只让自已保留一万亩,连个零头都不到。自已父子两代苦心经营,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发迹前。
恼上来,张鹤龄恨不得一刀结果了这个“胳膊肘向外拐“”的姐夫——如果他只是个姐夫的话。
这几日,张鹤龄没少派人快马加鞭进京城,联络自已的智囊焦芳,当然还有好姐姐皇后娘娘。谁知他们看法出奇一致,皇上发威,先照办吧。
靠山、参谋皆如此讲,张鹤龄自然无话可说。
“皇上,臣这几日反复思量,痛定思痛,终于明白以前的不好之处。臣心甘情愿交还田地。为表示对家乡父老的歉意,臣愿捐献河间府白银一万两,救助孤苦!”连陈青阳也屏退后,张鹤龄故作慷慨的向皇上朱祐樘说道。
朱祐樘笑道:“给朕说说,你是如何想通的?”
大舅子想通了,朱祐樘回京,后院起火的可能性大为降低,龙心自然甚悦。
“臣身为大明第一国戚,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忠君爱国理当争先。陛下爱护百姓,臣也应当爱护百姓。若不能支持陛下,要臣这个亲戚还有什么用?臣追随陛下,明白一个道理,大明好,臣才更好。所以心甘情愿奉还田地、捐献银两。”
窗外的陈青阳听的有些懵逼,这还是张鹤龄吗?怎么他妈的变化如此之大?是有句俗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才两天,张鹤龄鸟枪换炮,吕蒙变诸葛亮了。
明明是张鹤龄强买农田,坑害百姓在先,谁料到这家伙一番慷慨陈词,变成了为主分忧的贴心臣子,这等拍马屁的功夫,陈青阳平生第一回见到。
陈青阳不相信,张鹤龄是想通了,就算想通,凭张鹤龄一个半吊子的文化水平,他也整不出这么牛逼的话语。
看来这家伙遇到了高人。
陈青阳听得震惊不已,朱祐樘则是深感欣慰。
朱祐樘很开心,张鹤龄在自已的批评教导之下,幡然醒悟,转性了。
陈青阳知道,张鹤龄这只是迫不得已的漂亮姿态。张鹤龄才不会忽然转性,他这样骄横的达官贵人,忽然死了,都比转性的可能性大得多。
~~~~~
张鹤龄告退后,陈青阳应召走了进去。
“青阳,你猜猜,张鹤龄为什么来求见朕?”朱祐樘笑呵呵问道。
陈青阳听到了皇上和张鹤龄的对话,知道详情。但有的时候,你最好不知道,毕竟皇上可没说让他旁听。
“臣愚钝,请陛下明示!”陈青阳一本正经的躬身说道。
“哎呀,跟你说了多少次,咱们这是微服出巡,不要叫朕陛下,要称呼朕为黄三爷”,朱祐樘不满的说道,“另外,你也别臣、臣、臣的自称,说‘我’就行。”
陈青阳哭笑不得,你让我们按约定的称呼叫你,可你还口口声声自称朕。
三爷陛下,臣我好为难啊!
“是,您说的对。三爷您继续”,陈青阳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朱祐樘眉飞色舞:“且说你想不到,连朕也没想到,张鹤龄非但心甘情愿的退还百姓田地,还捐了一万两银子。”
“国舅爷如此作为,可喜可贺!”何建帮腔道,说完还看了陈青阳一眼。
“国舅爷爱心捐献,确是好事。”陈青阳违心的夸赞道。捐款总是好事,陈青阳内心宽慰着自已。
陈青阳违心的夸了张鹤龄,因为是违心,表情没到位,朱祐樘看出他兴致不高,转话题道:“具体怎么退还田地,你和谢文有章程了吧。”
“臣和谢知府反复商议,确定了办法。”
“细细道来。”
“第一,首先要求所有辖区大户人家,统统在五日之内,如实上报自已的田地;若有瞒报,一经发现,名下所有田地全部没收。”
“第二,明发告示,若大户人家有瞒报,百姓可举报,一经查实,奖励半数田地。”
“第三,大户交还的田地,仔细测量,若有虚假,充军流放,永不许还乡。”
“第四,重新分配田地时,有原先买卖约书,并在知府衙门确认登记过的,如数无偿退还;若有剩余田地,则按照失地农民家户的多少、年龄、身体情况等酌情发放田地,以照顾最底层百姓为优先,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
“谢知府的为人,三爷您也大体了解。在下以为,这件事交给他办,当能办好。”
朱祐樘赞道:“这四条,基本齐备,依此而行,河间这一趟,朕不算白来吧。”
陈青阳捧场道:“天下的百姓,皆愿陛下去巡视他们。”
“爱卿,你又违约了。”
“陛下,您又何尝不是,”
哈哈哈一阵笑过,陈青阳正色道:“万事俱备,还欠东风。”
“但讲无妨!”
“明发圣旨!”
“朕的口谕不行吗?”
“抑制土地兼并是大事,迁延日久,非一日可完成,虽然大略定了,但期间少不得波折。惟有圣旨,谢知府方能压制反对之人,顺利推进还田于民之策。”
“好吧,何建,”
“奴婢在”
“起草圣旨吧,不懂之处,陈爱卿指点,朕过目后,明发河间府。另外,留一份回京存档。”
“奴婢领命!”
说完了圣旨,朱祐樘灵光一闪,问陈青阳:“你可知还有多久收麦子?”
“臣观天气及麦子颜色,大约二十日左右即可收割。”
“田地马上还给百姓,地上的麦子这会给谁呢?”
“臣建议,谁也不给,把麦子收归河间府衙,让谢知府出面,把粮食分给饥民。”
“这样,不太好吧。那些大户人家不得跳脚骂娘?”
“他们骂,最多骂谢大人,也只敢在心里骂。因为我们做的是对的。粮食进了有钱人家,不过是锦上添花;粮食给了百姓,却可以让他们免于挨饿。况且,这些田地巧取豪夺来的,又不交税,这么多年,大户人家发的财已经够大了!”
“说得对!何建,把这一条也加上。河间,何建,朕才发现,你跟这有缘啊”
“何建公公来到河间,伴驾出巡百姓称赞。臣建议,由何公公去府衙向河间士绅百姓宣旨。”
“准奏!”
“奴婢、奴婢、奴婢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