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茗的小脸烧得通红,眉心那点青芒如鬼火般跳动。李莫愁三根银针同时刺入孩子"印堂"、"人中"、"承浆"三穴,针尾竟结出细小的冰晶。
"确实是七星海棠。"她声音发紧,"但剂量控制得极精准...像是故意要留她性命。"
温瑾突然拔剑出鞘,寒光闪过,窗棂外传来一声闷哼。众人追出去时,只看到雪地上几滴发黑的血液——中毒的刺客竟自行了断了。
"蒙古死士。"温瑾蹲下身,从尸体怀中摸出一块鎏金令牌,"金轮法王的人。"
李莫愁银牙紧咬。她早该想到,救下青茗那晚太过顺利,原来是个引蛇出洞的局!
"师姐..."小龙女抱着青茗走来,孩子额头的青芒己褪去大半,"你的针法见效了。"
李莫愁却摇头:"只是暂时压制。要彻底解毒,需要'天山雪莲'作药引。"她看向温瑾,"你从襄阳带回的《九阴真经》里,可提到过这种奇毒?"
温瑾刚要回答,杨过突然插话:"李姑姑,我义父说过,毒物七步之内必有解药!"
寒玉洞深处,李莫愁与温瑾对照两部典籍。烛火将他们的影子投在石壁上,时而交错,时而重叠。
"看这里。"温瑾突然指向《九阴真经》某段,"'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黄帝内经》的'阴阳平衡'之说异曲同工。"
李莫愁若有所思:"所以七星海棠这种至阴之毒..."
"需要用至阳之物化解。"温瑾接话,"但不是天山雪莲。"他翻到另一页,"经中提到终南山有种'赤玉蜂',其蜜可解百毒。"
二人相视一眼,同时起身。古墓后山的悬崖边,果然有几个拳头大小的赤红色蜂巢。但蜂群异常凶猛,寻常人根本无法靠近。
"我来。"李莫愁取出银针,在自己"劳宫穴"轻刺。奇妙的是,蜂群突然安静下来,甚至主动让出一条通路。
温瑾恍然大悟:"你用针法模拟了蜂王的气息!"
取蜜过程中,李莫愁发现蜂巢结构暗合九宫八卦。她突发奇想,将蜂巢纹路画在《九转玉女诀》空白处,竟与心法运行路线完美契合。
"原来如此!"她眼睛发亮,"古墓派武功的缺陷,在于缺少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
青茗服下赤玉蜂蜜后,不仅剧毒尽解,体质竟比从前更胜一筹。李莫愁每日为她行针时,发现这孩子经脉异常通畅,简首是修炼上乘内功的绝佳胚子。
这日清晨,石室中突然响起清越的剑鸣。众人循声赶去,只见温瑾手持一柄温润如玉的长剑,正在与小龙女过招。令人惊讶的是,他使的竟是改良版的全真剑法!
"温大哥今早在后山发现了一块'寒玉铁'。"杨过兴奋地解释,"自己铸了这柄剑呢!"
李莫愁注意到,温瑾每次出剑前手腕都会微微内旋——这是她行针时的起手式!原来不知不觉间,他己将医道融入剑法。
午后,众人齐聚藏经阁。温瑾铺开一张羊皮地图:"蒙古大军己攻破襄阳外围防线。"他指向长江沿岸,"我们需要联合各派,在这里建立防线。"
李莫愁突然取出一套银针,在地图上排布起来。针尖所指,赫然是几处要穴般的战略要地。
"医道讲究'通则不痛'。"她眼中闪着锐光,"蒙古人就像淤塞经脉的邪气..."
"需要银针导引,活血化瘀!"温瑾脱口而出。
二人相视而笑,默契得仿佛共处多年的知己。角落里,小龙女默默将这一幕刻入心底——她从未见过师姐如此生动的表情。
夜深人静时,李莫愁独自在寒玉床上调息。突然察觉有人靠近,她反手一针射出——
"是我。"温瑾两指夹住银针,月光下他的轮廓格外清晰,"想请你看看这个。"
那是一卷《武穆遗书》的完整抄本。李莫愁翻阅时,发现页边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有些字迹娟秀如她行针的轨迹,有些则遒劲似他挥剑的力道。
"我们..."温瑾声音有些哑,"可否像批注兵法这样,共同完善《九转玉女诀》?"
李莫愁没有立即回答。她拾起一根银针,在烛火上轻轻一烤,针尖顿时泛起幽蓝光芒。
"看好了。"她突然将银针刺向温瑾眉心——
针尖在皮肤前三寸停住,一道肉眼可见的气流顺着针身盘旋而上,在顶端绽开九朵细小的莲花。
温瑾屏住呼吸。这不是任何典籍记载的武功,而是独属于李莫愁的...医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