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刚收到沈知夏的消息:“落地了,资料没问题。”他长出一口气,把手机塞回口袋,转身继续整理实验数据。
实验室气氛沉闷,张权那边小动作不断,权限被改、设备出故障,事不大但压得人喘不过气。
门被推开,孟婉宁抱着一摞文件走了进来,脸色有点累,眼神却亮着。
“你怎么来了?”陈默抬头问,“不是值夜班吗?”
“刚换下来。”她把文件放在桌上,“昨晚查房发现点问题,想跟你确认下。”
陈默翻了几页,是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标注清楚,连趋势都画成了图。
“不错啊。”他有些意外,“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些的?”
“自学呗。”她笑了笑,“你忙你的项目,我也不能光看热闹。”
陈默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他知道她最近确实变了,以前看到专业术语就头疼的人,现在居然能主动查文献、做笔记,还找老护士请教护理技巧。
“这值得表扬。”他难得夸人,“晚上请你吃饭?”
“真的?”她眼睛亮了起来,“那我可要挑贵的。”
“行行行,女侠请便。”陈默笑着摇头,“不过先别想着吃喝,帮我把这些数据再理一遍,明天要做阶段性汇报。”
“没问题!”她立刻搬了个椅子坐过来,打开笔记本,“你说,我记。”
两人一边核对数据,一边讨论病情变化的可能性。陈默一开始还有些走神,后来被她的专注感染,也慢慢投入进去。不知不觉天己经黑了,窗外城市灯火通明,而他们还在为每一个细节较真。
医院图书馆关门早,这是孟婉宁最近最头疼的事之一。白天上班没时间,只能趁着晚上下班后学习。可图书馆五点半就关门,资料室又不是全天开放,她只能靠科室里那些老旧书和电子资料撑着。
“这破系统怎么又卡住了……”她在资料室对着电脑皱眉,登录界面一首加载不出来。
她叹了口气,关掉浏览器,从包里拿出一本《罕见病护理手册》翻起来。这本书是她上周在档案柜里找到的,封面泛黄,里面夹着一张手写的纸条,写着一种听起来像偏方的护理方法——“温经通络术”。
她觉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不靠谱,但说不定能用上。打算找个机会问问陈默,看他有没有听说过。
正想着,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朋友圈更新提示。
她点开一看,是沈知夏发的照片,背景是国际会议大厅,灯光耀眼,她穿着正式的职业装站在讲台前,神情专注。配文写着:“学术交流的第一步,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帮到更多人。”
孟婉宁看着照片,心里说不清什么滋味。她知道沈知夏是个很优秀的医生,也知道她跟陈默之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但她不想退缩,既然喜欢一个人,就要努力变得更好,至少不拖他的后腿。
她合上书,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几个问题,准备第二天去找资深护士请教。
午休时,孟婉宁终于找到了那位传说中的“冷面护士长”林姐。
“林姐,打扰一下,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她小心翼翼地凑过去。
“哪科的?”林姐头也不抬地整理药品。
“急诊的,我叫孟婉宁。”
“哦,那个跟陈医生走得近的小姑娘?”林姐看了她一眼,“你想问啥?”
“我想请教关于罕见病患者的护理要点,特别是夜间观察的重点。”孟婉宁一口气说完,紧张地等着回应。
林姐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你们年轻人,一个两个都这么拼。”
语气缓了些:“想知道可以,但我也不白讲,你得帮我把药单对完。”
“没问题!”她立刻拿起笔帮忙。
等她们核对完药单,林姐才开口:“其实当年有个医生也像你这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结果……唉。”
“结果呢?”孟婉宁忍不住问。
“走了。”林姐淡淡地说,“去了国外,听说混得不错,但也再没回来。”
孟婉宁没说话,心里却有点触动。她突然明白,医院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她现在的努力,也许就是在写属于自己的那一章。
几天后,陈默盯着一份异常数据出神,眉头紧锁。
“陈医生,你看这个。”孟婉宁拿着记录本走进来,“我在查房时发现3号床血氧这两天一首在降,但值班医生说是正常波动,我觉得不太对。”
陈默接过记录本仔细看了看,脸色变了。
“你说得对。”他点头,“这波动幅度有点大,而且集中在凌晨两点到西点之间。”
“所以我调出了他这几天的用药记录。”她指着表格上的几个数字,“我发现他每天夜里都会注射一次镇静剂,剂量比常规略高。”
“这就有意思了。”陈默若有所思,“会不会是药物影响了呼吸中枢?”
“我也怀疑这个。”她点头,“要不要重新评估一下他的用药方案?”
陈默看了她一眼,眼神里多了几分欣赏:“你小子进步不小啊。”
孟婉宁脸红了,嘴角还是忍不住翘了起来。
“那当然。”她得意地说,“我可是下了功夫的。”
陈默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他转过身敲了几下键盘,把这条异常记录标记出来,并备注了建议调整的用药时间。
这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夜深了,医院走廊依旧亮着灯。孟婉宁坐在休息室里,手里拿着笔记反复翻看。她知道,自己离真正的优秀护士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她愿意一步步走下去。
她想起刚才陈默看她的那个眼神,那种认可,让她心里暖暖的。
“我不会放弃的。”她低声自语,“我会变得更厉害,不只是为了你,更是为了我自己。”
窗外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