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行易:复兴之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行易:复兴之路 > 第95章 介于石

第95章 介于石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5592
更新时间:
2025-07-08

在“鸣豫”的喧嚣声中,关于防空洞选址的第一次正式方案讨论会,如期在学校那间陈旧的会议室里召开了。

会议由教导主任亲自主持。他显然是有备而来,联合了几位在学校里颇有声望、且一向紧跟形势的老师,率先抛出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方案。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指着墙上那张手绘的简易地形图说道:“同志们,经过我们几个人的初步勘察和讨论,一致认为,最佳的挖掘地点,就在后山山脚下这片向阳的缓坡上。”

他用红粉笔在图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继续解释道:“理由有三:第一,这里地势平坦,土质相对松软,便于挖掘,可以大大缩短工期,让我们迅速‘出成果’,好向上级汇报我们的行动力和决心!第二,距离教学区近,方便师生们劳动和未来的使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能尽快完成任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觉悟的体现!”

方案一出,立刻得到了几位附议者的热烈响应。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反复强调“速度”和“效率”,仿佛慢一分钟都是对革命热情的亵渎。

“我反对。”

就在这片热烈的气氛中,一个平静而坚定的声音响了起来。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沸水中的石子,瞬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到了角落里那个一首沉默不语的身影上。

他缓缓站起身,面色沉静如水,从容地走到地图前。他没有拿粉笔,而是随手折了一根窗外的树枝,用那粗糙的枝头,指向了后山半山腰一处被茂密的灌木和嶙峋的岩石所覆盖的区域。那个位置,在地图上显得毫不起眼,甚至有些令人生畏。

“我建议的挖掘点,在这里。”

话音刚落,短暂的寂静被一声嗤笑打破。“老同志,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一位身材魁梧的体育老师第一个跳出来反驳,他的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那个鬼地方,我带学生去过,下面全是石头!别说用铁锹,你就是拿钢钎去凿,一天也凿不出一个坑来!在那里施工,工程量至少要翻上好几倍!我们这是响应号召,又不是要去演愚公移山!”

教导主任的眉头也紧紧地锁了起来,他敲了敲桌子,语气中带着一丝压抑的不悦:“是啊,这位老师。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态度!是精神!是让上级看到我们学校闻风而动的革命热情!没必要去啃那样的硬骨头。再说了,安全方面,山脚的缓坡也足够了,何必舍近求远,自找麻烦呢?”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或明或暗的指责,他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他的身姿如松,态度坚如磐石,那份从容与坚定,正是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的真实写照。真正的远见,如同坚硬的岩石,不会被外界的言语所动摇;真正的决断,从不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去犹豫。

“主任,各位老师,”他开口了,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每个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安全,从来没有‘足够’一说,它必须是‘绝对’。我们挖的,不是一个向上级汇报的‘成果’,也不是一个满足政治热情的‘形式’,而是全校数百名师生在危急时刻的避难所。这件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山脚那片缓坡,土质看似松软,实则暗藏凶险。根据我早年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时积累的一些经验判断,那里的土层是典型的坡积层,结构松散,含水量高。一旦进入雨季,暴雨冲刷之下,极易发生滑坡和塌方。更致命的是,那片区域的深层地质结构,存在一个隐蔽的断裂带。我们不能将几百人的性命,寄托在侥幸之上。”

他的话,让会议室里原本有些嘈杂的气氛瞬间凝固了。那些之前还在高谈阔论“效率”和“精神”的老师,此刻都面面相觑,哑口无言。“地质结构”、“断裂带”这些充满专业性的词汇,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他没有给众人太多消化的时间,手中的树枝坚定地指向了自己选择的那个点:“而我选的这个位置,虽然表层是坚硬的岩石,挖掘的难度确实很大,但这恰恰是它最可靠的保障。这片岩石之下,是一整块完整的花岗岩岩基,它与整个山体连为一体。只要我们能凿穿表层,在岩基之上开凿洞穴,那么这个防空洞一旦建成,将坚固无比,固若金汤,足以抵御任何可以预见的冲击。这,才是对师生们生命真正的负责!”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一种源于专业和自信的光芒,那是一种对生命无比敬畏、对责任无比坚守的信念。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前那些浮躁的、功利的想法,在他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不堪一击。

就在众人内心挣扎、天平开始倾斜之际,他知道,必须再加一把火,彻底锁定胜局。因为他深知,人性的犹豫和官僚体系的拖沓,往往是成事最大的阻碍。

“各位,”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急迫,“我刚刚得到消息,三天之后,省里要紧急召开一个全省范围的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按照惯例,我们学校的主要领导,包括在座的几位负责人,很可能都要去参加。这个会,一旦开起来,短则三五天,长则半个月。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当机立断,敲定方案,立刻开工,那么等各位领导开会回来,黄花菜都凉了!到时候,上级部门下来检查工作,看到我们连个动工的迹象都没有,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它瞬间将一个技术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政治问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政治责任”这西个字更具分量了。所有人都清楚,他说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无数的事情,就是在这样无休止的会议和等待中,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最终不了了之。

“不终日,贞吉。”他在心中再次默念着这句爻辞,目光沉静地观察着众人脸上那动摇、焦虑甚至是一丝恐惧的表情。他知道,时机己经成熟。真正的决断,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这才是坚守正道并获得吉利的关键。

“我建议,今天就投票表决,定下最终方案!明天一早,就组织第一批最精干的师生力量和所有能找到的工具,立刻上山开工!”他加重了语气,声音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我个人,愿意立下军令状,亲自带队,负责啃最硬的骨头,主攻岩层攻坚部分!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局面!”

他的果敢、他的专业、他的担当,以及他对时机精准的把握,像一股无法抗拒的洪流,瞬间冲垮了在场所有人心中最后一道犹豫的堤坝。最终,在压倒性的支持下,会议全票通过了他的方案。

没有人知道,当他用那根普通的树枝,在地图上点下那个最终的坐标时,他的内心是何等的波澜壮阔。那个点,看似是他临场智慧的体现,实则早己在他心中酝酿了无数个日夜。当他用铅笔在那张手绘地图上,郑重地画下那个小小的圆圈时,这个点,与他脑海中那张承载着战友遗志的旧地质勘探图上的一个特殊标记,以及那个神秘的青铜罗盘上一个指向“生门”的刻度,不多不少,正好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指向未来的等边三角形。

这个秘密,如同那块即将被开凿的、坚硬无比的花岗岩,深藏于大地之下。随着第二天清晨,第一声钢钎凿响岩石时发出的那清脆悠远的回声,它被悄然种下。而他雷厉风行、不终日而决的行动力,则为这个伟大秘密的生根发芽,赢得了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时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