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 第10章 悠然进京

第10章 悠然进京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作者:
陆海横流
本章字数:
5292
更新时间:
2024-11-25

千里之外,陈青阳打点好了行装,聆听韩慕淹的殷勤嘱咐。

转眼快一年了,陈青阳已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穿越前的他,只是了解明代的历史。而身处其间,他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历史!

后世流传的奇闻轶事,只是历史的一粒尘埃。历史的主角——劳苦大众,却只能在洪流中挣扎,奋力争取不被沉没。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总是让人唏嘘。社会永远是不公平的,有的人优雅生活,有的人艰难生存。

这是陈青阳的所见所闻,也是他的初心和动力。

这一年来,学习之余,他尽心协助恩师韩慕淹理政,劝课农桑,筑堤修渠,积累了不少的治理经验。昔日的小白脸,今朝变成了红脸汉。满脸风霜,豪情万丈。

陈青阳谢绝了恩师韩慕淹派衙役护送他进京的好意,带着齐山,沿官道一路向北,踏上了乡试的征程。

三百两银子的赔款,陈青阳原意是分给齐山一半,但齐山拒绝接受。他既认定了陈青阳这个兄弟,也就全心为他着想。

科举学业,毕竟很费钱财,他不希望陈青阳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啃着馒头进京。

陈青阳、齐山骑着韩慕淹借给的两匹官马,悠哉乐哉奔向京城。毕竟夏末秋初时节,中午的天气还是很热,二人只在不太热的时段策马扬鞭。

昼伏夜行本来是最好的,但是陈青阳不同意。这里不比21世纪,夜晚灯火辉煌。

这里的夜很黑。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陈青阳不愿冒这个险。

陈青阳不知道的是,杀人有时候在白天更好,比如,借刀杀人……

~~~~~~~~~

陈青阳奔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的同时,江南才子唐伯虎也慢吞吞的动身赶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

根据历史,陈青阳知道唐伯虎应天乡试高中第一,得意洋洋。

他本来有心在春天时南下吴中,结识唐寅,劝其稍加收敛。但转念一想,唐伯虎何等高傲,又怎么可能听得进劝,于是就作罢了。

不出意外,唐伯虎明年会倒大霉,陈青阳决定到时候拉他一把。

邯郸离京城900多里,若是快马加鞭,两三天就能到达。

时间还早,陈青阳不着急,他一路欣赏自然风光,偶尔也做上几首诗词。回想六百年后的本地景观,两相对比之下,陈青阳不禁摇头苦笑,实话实说,现在的风景不怎么样。

即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陈青阳还是会常常怀念穿越前的人生。

二十二年,可不是简单的数字。

芸芸众生,每天都上演不同的故事。

陈青阳虽然志存高远,但此刻的重点还是应付乡试。

他不知道的是,在京城大佬的眼里,本次乡试根本不叫大事。

大佬们正在下棋,不是围棋取势,而是象棋决胜,车马炮并用,只求尽快将死对方。

话说回来,陈青阳就是知道,也没什么用。

别说下棋了,他连棋子都算不上。

陈青阳很看重本次乡试,因为乡试考的内容和会试差不多,但竞争激烈,录取率比会试还低。

陈青阳在韩慕淹指导下,勤加练习,八股文功力已在恩师之上。

他有绝对的信心中举,之所以不敢轻视,还是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得中第一名。

因为陈青阳知道,历史上的弘治十一年顺天乡试,解元的名字叫做孙清,年纪比自已还小五六岁!

他要取代孙清,成为北直隶乡试的明日之星!

本来嘛,一则孙清年纪太小,十六岁就成名,对成长不利。

二则孙清这小子是浙江人,“南蛮子”考个第一名,严重影响直隶学子的士气。

基于这两点,陈青阳认为,取而代之,大义凛然!

骑马再慢也比走着快。陈青阳、齐山经过数日奔波,来到了京城。

明代的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齐山来到了北京,那就是乡巴佬进城,看啥都惊奇。

陈青阳看着也很激动,但并非震撼于京城的宏伟。要比宏伟,后世随便一个三线城市,都可以秒杀此时的北京。

陈青阳感慨的是,这是最后一个华夏王朝的首都。

在生产力较低的明代,这伟大的建筑令人赞叹,可惜21世纪的人看不到了。他们只能看到紫禁城。

陈青阳、齐山在城东离贡院不太远的地方找了一间客店,把马交给了小二牵去喂料。

天子脚下,又赶上顺天乡试,客栈的费用更是水涨船高。一间房子再加上养马的费用,每天高达一两半银子。果然是京城居大不易!

齐山为了让陈青阳睡得好一些,坚持把被褥铺在地上睡觉。陈青阳拗不过他,只得从了命。

二人赶路而来,洗完脸,早早睡了觉。

陈青阳得养足精神,好去北京贡院报到。

北京贡院是顺天乡试的考场,也是礼部会试的考场。

明代的乡试、会试,都是分三场进行考试。

第一场分两部分,共计七道题。第一部分是“四书义”,三道题,每题须作答二百字以上;第二部分“五经义”,四道题,每题须作答三百字以上,如果感觉时间来不及,可省去一道题不作答。

第二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论”,一道题,考试范围还是《五经》,须作答300字以上;第二部分“判语”,也是一道题,从判、诏、诰、章、表体裁中任选一道作答。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共计五道题,作答字数有说300字以上,也有说1000字以上,至今尚无定论。

乡试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八月初八就得入场。入场之前,还得经历若干流程,比后世的公务员考试繁琐的多。

陈青阳经历完开考流程,在杂役的引导下,走到了自已的号房。说叫号房,其实还没有马厩大。

陈青阳躺在了板子上,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八月初八晚上,月亮散发出皎洁的光芒。

和陈青阳相比,主考官杨廷和可就舒服多了。

杨廷和住在贡院最深处的正房内,享受完精致美食,开始沉思。

普通人同一时间只能安心做好一件事。

聪明人可以同时运筹好几件大事,并做到尽善尽美。

杨廷和就是这样的人。

贡院内,看着他好像在闭目养神,其实他是在筹算朝堂这几日的斗争。

乡试开始之前,内阁李东阳派人告诉他,李广也开始动手了。

果然不出自已所料,这阉贼已经在宫里指使亲信,散布刘健、李东阳结党乱政的谣言。

杨廷和并不担心现在的情况。

杨廷和深信,在李东阳和自已的计谋之下,李广绝无可能全身而退。

就算换做杨廷和自已,他处在李广现今的情势下,也难以应对。

李广之死,为期不远!

杨廷和身在贡院,外面的事情正在按照他的筹划进行。

运筹贡院之中,决胜皇城之内。

杨廷和觉得自已配得上这句赞誉。

他的内心现在有八分得意,距离十分还差两分。

差的两分,一分是李广还没有死,另一分则是至今没有发现安邦定国之大才。

杨廷和是个聪明人,但他也有自已的短板,他文学水平一流、政治手腕高明,但对于军事却是个门外汉。

弘治年间,明军实力大不如前,北地蒙古屡屡犯境。

杨廷和武略不行,难以在军事上出谋划策,保障边境百姓安全。

杨廷和有时候难免自责自愧。

他希望能够有一个精通武事的人,横空而出,改变这种局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二百米之外,辗转难眠的陈青阳就是那个文武双全的人杰。

这一天,距离杨廷和、陈青阳相识还有十天。

这一天,距离李广开坛作法还有三天。

这一天,唐伯虎同样躺在南京应天贡院的号房内,幻想着连中三元。

李东阳、杨廷和、李广,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