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 第3章 “认祖归宗”

第3章 “认祖归宗”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作者:
陆海横流
本章字数:
5546
更新时间:
2024-11-25

古代不讲究什么动物保护,陈青阳和齐山动手开做烤全狼。

陈青阳捡了些枯枝落叶,用路边的石头搭了一个简易炉台。

齐山掏空狼的内脏,撅了两根树枝穿好,架在炉台上。

随后,齐山取出火镰,敲打几下,引燃枯枝,翻动狼肉以防烧糊。

半个时辰不到,烤肉香味四溢。

陈青阳、齐山一人一条狼腿,大快朵颐。

美中不足没有盐,但对于饥肠辘辘的二人而言,这已经算是人间美味。

吃完大餐,二人去捡了许多枯枝,又生了堆火。

二人累极,倒在火堆旁呼呼大睡。

翌日卯时,陈青阳先醒,他是在疼痛中醒来。

现代社会的陈青阳从未在山地上睡过觉。

若非昨日疲累,他连躺都躺不下去,因为地太硬硌的生疼。

齐山则直到太阳初升才畅然苏醒。

两人定好暗号,约定七日之后,齐山就在山下村庄附近盘桓,等待陈青阳派人接自已回城。

“拜托兄弟啦!成与不成,到时给我个信就行。”齐山笑道。

陈青阳豪气云天:“放心,都包在兄弟身上!”

陈青阳告别齐山,一路沿着山坡快速往下走,耳边呼啸着风声,眼前浮现着美景。

从山上往山下看,好像近在咫尺,不过一箭之地;

从山下往山上看,却是遥不可及,甚至高不可攀。

这其实和人生差不多,山尖的人看山脚的人永远是秒若尘埃,山脚的人看山尖的人永远是寿与天齐。

下山是一种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体验,不算巍峨的太行山亦是如此。

陈青阳自信的夸了海口,要帮齐山摆脱牢狱之灾。

现在仔细想来,有些冲动。

这倒不是说,陈青阳随口敷衍,不打算真帮忙。

而是陈青阳头疼,如何才能在尽快向县太爷陈述其事。

即使在后世,县衙的大老爷也不是平民百姓想见就能见,何况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大明王朝。

陈青阳现在身份,顶多算得一介布衣,面见知县还得从长计议。

陈青阳想了半天,若没有非常手段,唯一的指靠只能是用学识来折服县令。

陈青阳一路走走停停,途中在河里喝了三次水。

直至午后申时,陈青阳才彻底走出太行山。

前面村庄,已是邯郸县之辖区。

陈青阳本来又累又饿,望见村落之后,油然生出一股劲道,勉力而行。

那村落看起来约有百八十户人家,这算是陈青阳下山以来见到的最大村庄。

陈青阳摇摇晃晃,奔向村边一户农家庭院,再不讨些干粮,真要饿晕倒地。

农家房子是青砖瓦房,还算结实,虽然围墙不是青砖砌成,但好赖也用树枝荆条搭起了围栏,这在乡下已经算是很好的宅院。

“砰砰砰”,陈青阳拍了三下门。

“嘎吱”一声,门打开,出来一位老妇。

陈青阳立即上前稽首:“老人家,在下是太行山陆虚子道长的徒弟。今日路过此地,能否讨顿斋饭吃?”

老妇打量了陈青阳一眼,看他年轻,满脸疼爱的说道:“好说好说。修道之人来到我们家化缘,是我们的福分。快快请进,老妇诚心敬奉。”

说罢弯腰一让,恭请陈青阳入屋。

老妇去灶台忙活了一会儿,端来了吃食:小米粥、高粱面馒头、水煮青菜。

这食物在现代社会是上好的减肥餐,保证吃了不会胖。

但在明朝,却不是每个北方百姓都能吃得着。

陈青阳饿极,风卷残云间,把食物消灭的干干净净,丝毫不觉高粱面粗糙难咽。

陈青阳打了一个饱嗝,举手作谢:“有劳您老人家盛情款待,小人感激不尽。”

“道长您客气。乡下地方,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客套了几句后,老妇接着说道,“老身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答应?”

陈青阳道:“但教力之所及,小子无有不允!”

“您是修道的活神仙,能否算算老身的儿子是否还活在世上?”老妇忐忑问道。

“您详细说说,令郎名字和生辰八字,还有他去哪里了?”

“十二年前,犬子当时八岁。我和老头子进城卖青菜,因为路途远,就把儿子留在家看门。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乱跑,在家等着我们回来。”

“谁料,等我们卖完菜回家,发现屋门敞开,儿子并不在家。当时以为他是去邻居家玩耍。我和老头子挨家挨户找寻,嗓子都喊哑啦,也没有找见他。”

“儿子是我们的命根子!没奈何,我们两口子只得央求街坊邻居帮忙寻找。整整找了三天,方圆几十里内打听找寻遍,连一点影儿都没有。到了今天,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老妇诉说着伤心往事,不停地抽噎哭泣。

陈青阳听得甚是难受,他猜想老妇儿子十有八九已不在人世。

作为现代人,陈青阳略通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之说,但他不太相信算命。

若让陈青阳从事街头算命的工作,他大概能干的也只能是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令郎名字和生辰八字,有劳您老说一下”,陈青阳问道。

既然让算命,怎么着也得问一下对方姓名生辰。

做戏不做全套,没人信。

“您看看我这脑子,光顾的哭,忘了正事。犬子名叫陈青阳,戊戌年十月初十卯时出生。”老妇苦笑着回道。

“啊?”

陈青阳情不自禁的叫了一声,不是老妇儿子名字生辰有什么问题,而是老妇儿子的名字、出生月日,跟陈青阳一模一样!

当然出生年份肯定不同,人家儿子是大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出生,此时年龄为二十岁。

陈青阳是现代人,出生于公元2001年,实际年龄22岁。

“有什么不妥吗?”,见陈青阳惊讶一声,老妇颤抖问道。

她以为小道士算出了儿子有什么不测。

老妇的神色,陈青阳看在眼里,明白她生出误会。

陈青阳赶紧摇头晃脑,闭目掐指,一番操作直接唬住老太太。

片刻之后,陈青阳徐徐张口:“吉人自有天相,令郎过得很好。只是在下道法低微,算不出令郎现在何处。”

老妇黯然道:“但愿如道长所说。我儿若是活着,现在应该和你年龄差不多”,老妇叹道,“对了,你刚才为何惊讶?”

陈青阳素来不爱瞒人,刚才出于善心欺骗老妇情有可原。

此刻老妇发问,陈青阳只得实说:“您老别见怪。在下之所以吃惊,乃是因为令郎与我名字相同,出生月日也是一样。”

老妇听得险些发昏晕倒,这少年的名字、生辰,竟然和失踪儿子的一模一样!

难道是……

老妇急切站起身,凑近打量陈青阳,越看越觉得这小道士与儿子小时候面貌相似。

她不由得想到,难不成是老天爷保佑,我儿平安长大,现在回来寻亲啦?

“请问你家乡是哪个府县?”

老妇咬着嘴唇,紧紧握住陈青阳的手,满脸殷望。

陈青阳想了想,自已的家乡在21世纪虽然是某个市辖区,但在明朝确然是在邯郸县治下。

“就是本地,广平府邯郸县。”

陈青阳未加多想,直接如实回复。

老妇激动地双手发抖,她强忍情绪,继续问道:“你家是那个镇、哪个村?”

这可把陈青阳难为住了!

陈青阳总不能告诉人家老太太,他家在孤儿院吧。

陈青阳抓耳挠腮:“我不记得啦。”

看着老妇失望的神情,陈青阳于心不忍。

陈青阳猛然想到,自已从山上下来,想要干一番事业,必须有籍贯、家乡、亲属。

不然万一哪天飞黄腾达,如何封赠祖宗父母。

难得与老妇儿子名字、出生月日皆相同,莫非是天意?

想到此处,陈青阳叹道:“小时候的事我确实模糊,只记得师父把我带到了山上。他老人家说我与修道无缘,命我下山寻亲。告诉我茫茫人海,有缘自能相聚。”

“我的儿啊”,老妇一声哀嚎,抱住陈青阳放声大哭,似乎要把这些年的思子之情失子之痛全部发泄出来。

陈青阳正踌躇如何相认,一老汉推门而入,看见老婆子正抱着一个年轻人哭泣,颇感诧异。

老汉不禁上前喝问:“老婆子,你干啥啊,抱着个小道士不撒手,也不知道害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