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芸:王者浴血
众生芸:王者浴血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众生芸:王者浴血 > 第十二章:文赋技艺家

第十二章:文赋技艺家

加入书架
书名:
众生芸:王者浴血
作者:
历史的搬运工
本章字数:
4864
更新时间:
2025-04-16

1.班婕妤:不爱同辇游只求清苑秋

东郊皇陵的夜,那么静,那么静。

思念汉成帝的班婕妤,不许自己掉眼泪。

从繁华到落寞,从青丝到白头。

班婕妤的一生,并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

她只想,做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

所以面对汉成帝宠幸,她时刻保持着嫔妃应有的礼仪。

拒绝汉成帝同车出游的要求,还规劝君王要恪守帝王的本分。

可惜,汉成帝终究不是楚庄王。

自从遇到赵飞燕姐妹后,一秒破功。

汉成帝天天沉迷美色,夜夜翻赵氏姐妹的牌子。

她知道,想要收住汉成帝的心,是不可能了。

她很同情许皇后,为了和赵氏姐妹争宠。

听信王公公的怂恿,躲在寝宫里“打小人”。

奈何皇城虽大,到处都是透风的墙。

赵氏姐妹趁着一夜风流的当口,将这件事哭诉给汉成帝听。

汉成帝听闻勃然大怒,答应将许皇后废居昭台宫。

扳倒了许皇后的赵氏姐妹,几次上班婕妤的门来挑事儿。

班婕妤明白,整个皇城之中唯有长信宫是安全的。

汉成帝再糊涂,赵氏姐妹再嚣张,也不敢在太后头上动土。

牛郎织女,团扇流萤,不过寻常日子。

长昼无俚,弄筝调笔,更是赏心悦事。(完)

2.司马相如:文章写的越多就越廉价

踏破铁鞋无觅处,千金难买相如赋。

从不批量生产,是司马相如作品畅销的金字招牌。

文章写的越多就越不值钱,所以司马相如轻易不动笔。

所以,想要得看司马相如的文章,那就得等。

就算是汉武帝要看也得安心的等,纯手工制作急不来的。

毕竟,司马相如写文章,讲求环境、意境和心境。

他坚信写文章是优雅的,纯粹的,马虎不得。

他立志要将辞赋,与古典美学思潮相结合。

每一件作品,他都精心打磨,日臻完善。

以丰富的联想,向每位读者呈现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

同时,他深知创作的艰辛与不易。

所以平时也弹弹琴,走走穴,缓解创作的压力。

奈何无心插柳的举动,让他成功拐到了老卓家的闺女。

老卓是临邛首富,听闻女儿私奔非常气愤,单方解除父女关系。

司马相如见老卓不肯就范,就让卓文君当泸沽酒,抛头露面。

要面子的老卓,受不了亲戚的闲言碎语,只能服软接济。

司马相如以退为进,成功实现了软饭硬吃。

当然,吃软饭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

就像躺平这件事,有些人躺着躺着就爬不起来了。

有些人躺着,却能够实现名利双收。

很显然,司马相如就是后者,成功躺赢派杰出代表。(完)

3.蔡邕:技多不压身的哀感老人

感情细腻,是文人的致命伤。

蔡邕,就因为小小的感叹,而丢掉了性命。

也许,他己经料到,他的死期不远了。

否则,也不会将家中的万卷藏书,半数送给了王粲。

那可是他最宝贵的东西,就算董卓要砍他头都不肯给的。

除了藏书,写辞赋也是他的看家本事。

当然,靠着吃饭的,还是写点些书评和策论。

他死了之后,女儿蔡文姬把他的文章默写了出来。

送给了曹操之后,曹操的文学素养提升得很快。

蔡邕对经学的研究,堪称汉代第一人。

他亲笔题字的熹平石经,引来无数学者观摩。

最多的时候,光大街上的车子就有一千多辆。

停车费日进斗金,就是台二十西小时全开的印钞机。

蔡邕以隶书见长,还自创“飞白书”。

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堪称一绝。

想要拜师的学生,排成了长龙。

蔡邕最负盛名的,是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

信手拈来就是一曲,推杯换盏再来三五首也不成问题。

而且他还是制琴的高手,焦尾琴就出自他的手笔。

除了制琴,蔡邕还会制作笛子。

柯亭搞拆迁的时候,他用椽竹中第十六根制笛,音色非常优美。(完)

4.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拍拍都是泪

弹琴的女子,泪水不多。

听曲的男人,却早己湿掉了青衫。

曹操,此时看着蔡文姬。

想起昨日,和她父亲蔡邕的点点滴滴。

忍不住轻轻叹了一口气:时光它匆匆流逝。

蔡文姬,是蔡邕的小女儿。

南匈奴叛乱的时候,左贤王将她劫掳到了北方。

曹操发家了,就用脸盆大的金璧,从南匈奴将蔡文姬赎了回来。

他很想纳蔡文姬当小妾,但有色心没色胆。

更怕蔡邕化作厉鬼,天天夜里缠着他。

于是,他撮合屯田都尉董祀和蔡文姬结婚,给老蔡家继承香火。

有一次,曹操路过董祀家,看见两人卿卿我我。

一股脑子醋意翻滚,回到宫里就让侍卫将董祀抓了起来。

随便按个“莫须有”的死罪,要砍了董祀的头。

蔡文姬知道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去曹操处叩头请罪。

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公卿和名士,推销他的宏图伟业。

见蔡文姬这副模样,打心底里没有了性致。

于是下令将董祀放了,让两人回去。

回到家的蔡文姬,遵照曹操的所请默写古籍。

从此,再也没有跨出家门一步。

伤感悲愤之余,创作了《悲愤诗》两首,聊以。(完)

5.杜延年:所谓学问是可以家传的

杜延年的老爸杜周,是大汉司法系统的老干部。

曾以“人狠话不多,点头人头落”而著称。

由杜周审判的案子,株连几十个人是小菜一碟。

一次性株连上百人,那才是常规操作。

从小,杜延年在父亲的熏陶下,继承了家学。

年纪轻轻,就进入司法系统。

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秉政,推荐杜延年担任军队里的司空。

之后,益州蛮夷叛乱,杜延年出击平叛,官升谏大夫。

上官桀与霍光争权,欲以“鸿门宴”取霍光性命。

胆小怕事的大司农杨敞,把这件事告诉了杜延年。

杜延年随即转告霍光,霍光反杀上官桀及同谋余党。

上官桀有个同党叫桑弘羊,桑弘羊的儿子叫桑迁。

桑迁逃跑时,一位叫侯史吴的小吏收留了他。

桑迁被捕处死后,侯史吴也被关进大牢。

没几年天下大赦,王平和徐仁将侯史吴放了出来。

霍光知道了,下令严查“侯史吴”案。

因为释放侯史吴的徐仁,他老丈人是相国田千秋。

霍光想要借此机会,把田千秋也解决了。

此刻,羽翼的杜延年,闪亮登场。

他一方面劝霍光收敛气焰,另一方面劝田千秋服软。

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即便后来霍光伏诛,他依然官场不倒。(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