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阳听完,暗暗高兴,自已穿越前,公务员考试成绩优异,尤其擅长写申论文章。
明朝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相距现代只有几百年,策文和申论本质相差不多。
陈青阳自小到大,《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耳熟能详,如今写一篇文言版的策文自然也不在话下。
陈青阳信步走到桌椅旁,抱拳说了声告罪,俯身坐下,开始奋笔疾书:“夫大治者,国之本义,民之所望也……”。
一个时辰不到,洋洋洒洒千字长文呈上。
陈青阳的对策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教抚百姓,二是公开政务,三是公平执法,四是严格考核。
韩慕淹接过文章,逐字观看。
只见文章气势如虹,立论达观公正,最重要的是对策务实可行。
尤其是‘公开政务’这一策,发前人之所无,韩慕淹恨不得击节赞赏。
韩慕淹读罢,默然良久,深感陈青阳的才华见识,足可与当朝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廷和比拟,他日前途定是不可限量。
再看他衣裳粗旧,当是家境寒微,料来并无名师指教,十之八九是私塾启蒙后自学成材。
自修之学问能到此地步,真乃当世奇才也!
韩慕淹虽非一流名师,但渴慕贤徒之心却是不下于任何人。
想到此处,韩慕淹生出招揽之意:“你才思敏捷,如能得名师指点,定可功成名就。你可愿进入县学,随我研习经世致用之理。”
“学生参见恩师!”
陈青阳正有此意,韩大人主动招揽,那是再好不过,故而当即拜倒。
不怪陈青阳激动,换你你也这样。
在明朝,平民百姓想成就功名大业,必须从参加科举考试开始。
如若按部就班,则首先需要通过秀才考试,才有资格去参加举人考试——乡试。
陈青阳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直接进士及第,京城跑马观花,他可不想为了区区一个秀才名号而耽搁两年。
这下好了,陈青阳瞬间成了知县高足,前途一片光明。
陈青阳无权无势,现在初出茅庐就受到青睐,全因才华。
他恨不得仰天长啸:“知识就是力量!”
正如预期那样,韩慕淹听完齐山遭遇,爱屋及乌之心泛滥,当即命心腹衙役记住暗号,第二天去太行山召回齐山,齐山所犯小过一笔勾销。
世上名师难求,良徒更是难求。
韩慕淹收下陈青阳为学生,鉴于良材难得,准备亲自带陈青阳去府城广平府,参加按察副使组织的“科考”。
韩慕淹肃然道:“青阳,你才华横溢,若一步步来,从秀才考起,未免耽搁太多时间。为师前几日接到通报,提学大人下月二十驾临广平府,组织考试。你可随我前去拜见,参加‘科考’,若是顺利,明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岂不美哉!”
陈青阳大喜道:“一切全凭恩师做主。学生自当尽心求学、全力应考,不负恩师栽培!”
明朝允许未中秀才的书生参加乡试,但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有学问,当地官府认定为“儒士”。这个条件是“软指标”,人情因素好。
其二,通过科举的第一层级“科考”。这个条件是“硬指标”。
名列“科考”一二等的儒士方有资格参加乡试。
陈青阳既已成为门下弟子,第一条自然具备,只需在“科考”中名列前茅即可。
在官场上,养儿防不了老,优秀的学生才是宦海后半生的真正依靠。
陈青阳既然已是门下弟子,韩慕淹自然全力扶持。
~~~~
日出月隐,月出日落,转眼间就来到农历八月十四。
这天,陈青阳和齐山载着乡下新收的小米、鸭梨等农家特产,驱车进城拜谢知县韩慕淹。
权力的威力果然大,知县老爷一句话,齐山就摆脱牢狱之灾。
被打的土财主没听说有什么动静,他打点县衙花费的那些银子当然也打了水漂。
齐山信守承诺,定要做陈青阳的保镖。
陈青阳拗不过齐山,只得答应。
陈青阳坚信人人平等之理,又感念齐山的救命之恩,当然不可能真把齐山当做看家护院的奴才对待,二人依旧兄弟相称。
这一月来,陈青阳出入县衙县学,周旋于知县、教谕、生员之间,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陈青阳用心研习明太宗永乐皇帝颁行的《四书五经大全》以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这倒并非说他以前没有读过四书五经,而是明朝科举考试,考生不能随意表达个人想法,大家必须按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的思想去写文章,此所谓代圣人立言。
韩慕淹倾囊相授,把求学为官之经验心得,悉数教给了陈青阳。
县衙大小官吏眼见知县老爷如此抬举陈青阳,纷纷巴结讨好。
韩慕淹看到陈青阳所送的小米金黄,鸭梨个大圆润,明白这些礼物显然是精挑细选,心里不由得涌起一阵感动。
陈青阳家境贫寒,这些物产对于农家而言,已经算得‘贵重’。
坐到韩慕淹这个位置,虽然官职不高,被戏称为‘七品芝麻官’,但在邯郸县里,韩慕淹就是土皇帝,多少士绅财主上赶着送钱送物。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韩慕淹做不到不收任何人财物,但他自负进士出身,鱼肉百姓的无耻之事做不出来,故而从未因人情往来而损害属地百姓利益。
齐山之事,只因韩慕淹平时对那个有点学问的秀才石财主印象还不错,听到他说自已无故被打,才下令带齐山上堂问话,查清事实再做决断,并未打算直接将齐山收监。
县衙有人得了银子,狐假虎威,拿根鸡毛当令箭,准备把齐山打个半死,给石大财主出口恶气,故而逼得齐山夜奔太行。
判断一个人是否知恩图报,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而是看他能否把自已不多的拥有分享给你。
小米、鸭梨不过寻常农家物产,但陈青阳用心准备,足见孝敬之心。
“你且回家过个好节,八月十八日早些过来,我带你去府城拜见提学大人、府台大人”,畅谈一下午后,韩慕淹说道。
“多谢恩师。学生一定早到。”
陈青阳躬身施礼,告别韩慕淹,和齐山驾车还家。
天色渐渐昏暗,陈青阳、齐山所乘骡车,出城外约莫五里。
车子行走间,齐山突然勒住骡嚼子,多年的习武生涯让他的直觉异常敏锐。
他隐隐看到远处七八个拿着棍棒的壮汉,正不怀好意的朝他们二人走来。
齐山仔细辨认,认出内里有一人是石财主家仆,上次齐山路见不平时,曾将这个恶仆打倒在地。
“这些人是石财主雇来的打手,快往县衙跑,求助知县。我先拖住他们!”
言罢,齐山跳下马车,向前迎击匪徒。
陈青阳稍微犹豫了一下,跳下车子,飞一般的跑向县城。
匪徒们见状,分出两人去追陈青阳,另外六人举起棍棒,围攻齐山。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匪徒们接的活是,趁着天黑,打断齐山双腿,打肿陈青阳帅脸。
同样是雇人行凶,石财主还是给了知县韩慕淹三分面子,陈青阳只是打脸。
石大财主狂妄自大,消息闭塞,以为县太爷只是略微欣赏陈青阳。
若是他知道,韩慕淹与陈青阳如今的师徒关系,借石大财主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去招惹陈青阳。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何况是六条棍棒,十二只手。
齐山功夫不弱,但赤手空拳,一时之间难以取胜,只得施展轻身功夫,闪展腾挪,寻机制敌。
他回头看了陈青阳一眼,只见陈青阳狼狈狂逃,眼瞅着就要让匪徒抓住。
关心则乱,齐山一分心露出破绽,背上挨了匪徒一棍。
饶是齐山皮糙肉厚,也不禁感到剧痛彻骨。
情急之下,齐山跳出圈子,奔向陈青阳。
陈青阳跑的姿态虽然不帅,但他明白,一旦被追上,几棍子下来,没准就一命呜呼。
来到此地,尚未叱咤风云,可不能伤于小人之手。
求生本能激发陈青阳潜力,毕竟二十来岁小伙子,也练过长跑,陈青阳奋力奔驰了一盏茶的功夫,将那些打手甩在身后。
打手们空有武力,但追不上陈青阳。
眼看着陈青阳跑到城门口,打手们只得作罢,调过头来对付齐山。
齐山轻身功夫了得,利用地形左穿右插,很快也摆脱纠缠,跑到县衙。
韩慕淹看到陈青阳狼狈返回,再听爱徒述说事情经过,不由得勃然大怒:“传本县命令,带石秀才堂前问话!”